上接一版
聚焦实战实效,生态文明建设报告制度取得阶段性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报告制度需要报告什么?
“除了生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各级政府还需向本级人大报告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和生态安全六大方面先行示范情况,以及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环保督察、省委环保例行督察以及上级巡视、审计等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等。”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钱进说。
基于此,市人大常委会立足绍兴特色实际,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内容清单及更为具体的六大模块45项监督指标清单。“定量性的指标更能压实政府部门责任,更能直观反映和比较政府部门工作实绩,让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在审议时更具针对性。”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为了加快将报告制度引向深入,市人大常委会在全面报告基础上,要求各区、县(市)选择1至2项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监督。如越城区围绕生态文化,重点监督“河城共生”情况;柯桥区围绕生态环境,重点监督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管情况;嵊州市围绕生态制度,重点监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情况等。绍兴还要求全市104个乡镇街道也于今年6月底全部开展报告工作,相比省里下达的要求,提前两年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报告制度市县乡三级全覆盖。还在全市选择12个乡镇(街道)作为市级生态文明建设基层联系点,重点围绕群众关注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身边事、民生事,开展督政议事。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报告制度试点过程中,绍兴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报告制度前期调研发现的空气质量反弹趋势明显、水体水质时有超标等重点环境问题,市本级人大多次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和水安全保障专项监督,推动工地扬尘、汽车尾气排放、餐饮油烟治理更加规范,水安全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绍兴市人大还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报告,提出了审议意见和问题清单,绍兴市美丽办建立健全了市人大《审议意见》和问题清单“交办—跟踪—反馈”闭环工作机制,确保审议意见执行到位、问题清单整改到位。
聚焦生态经济绿色发展。锚定“争创先进制造样板区”“产业进阶”目标定位,组织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4151”计划推进情况专题视察,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的决定》。深化推进全市“1+6+7”的减污降碳协同试点体系建设(1个地级市+6个县级城市+7个开发区),探索领域协同、行业协同、企业协同、污染物减排协同路径,新出台碳足迹市级地方标准两项(丝绸、棉)。以深化环保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为牵引,打造“越环保·悦服务”品牌,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2024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排名居全国第14。做好重大项目服务保障工作,制定出台《绍兴市生态环境领域设备更新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带动投资约17.6亿元。
助力生态生活和美舒适。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持续开展深化清洁城市“410”行动专项监督。针对建筑垃圾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低等问题,多次与市综合执法局等部门对接沟通,推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举行市县联动专题询问会,实地拍摄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停车秩序等群众反响强烈问题的短视频,直击难点堵点,让询问更有质效。
助推生态制度构建完善。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报告内容的拓展,推动从生态环境“一件事”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一类事”,从以生态环境部门为主拓展到发改、资规、建设、农业农村等20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架构、运转模式系统重塑。如治气方面,牵头组织市、县两级组建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合调度中心,深化市领导包联督导机制,联合多部门组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领域“8+1”专项行动,对柴油货车OBD、非道路移动机械、露天烧烤油烟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如治废方面,出台《绍兴市新污染物治理“提质争先突破”工作清单》,细化六大类20项新污染物治理举措,成功入选国家新污染物治理首批试点。
推动生态文化深入发展。以建设和巩固“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为契机,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企业建设省级试点,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估办法,评选两批8家绍兴市生物多样性友好企业。圆满承办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浙江主场活动,培育打造诸暨鼋谷、上虞区丁宅乡等省、市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18个、上虞区海塘安澜工程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9个,这些都成为了公众了解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平台。以出台《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为契机,加强“以文赋能”“以诗咏叹”,切实以“诗情画意”守护“绿水青山”,把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美丽绍兴建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