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作为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的重要展会之一,2025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绿色低碳展(以下简称绿色低碳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其中,固危废利用处置板块的再生循环“黑科技”大放异彩,集中展示了铁路废旧物资再生产品、危险废物区块链溯源和智能回收系统等数字化“黑科技”,生动呈现“数字+循环”如何让传统废料焕发全新价值,吸引了众多观众、厂商驻足了解。
钢铁“重生”,铁路废料华丽变身
展厅展示了旧铁轨和一系列由铁路废旧物资“再生”而成的产品,从广泛应用于工业清理和表面处理的锻态钢砂,到有效增强建筑结构稳定性的新型方柱扣,再到性价比优异、坚实耐用的各类农具……这些功能各异、种类丰富的产品,其实都是由报废的客车、货车、钢轨等铁路物资,经过精深加工“蜕变”而成。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及地方铁路专用线系统,每年需处置报废的机车、货车、客车达上万辆,所产生的废旧钢轨及其他废金属更有上百万吨之多。为推动这些铁路废旧物资高效、高值化“再就业”,广西循环集团计划投资1.5亿元,全力打造西南地区首个铁路物资新材料再制造示范基地。
“项目将引入‘AI+制造’模式,采用步进式天然气炉加热、高压水除磷、无氧化真空淬火等先进工艺,实现从投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智能化、数字化与绿色化生产。”该项目负责人广西循环集团首席技术官牙马忠指着展会现场的规划示意图介绍,“未来,从铁路退役的废旧钢材,将在这个数字化生产线上‘浴火重生’,转化为年产能超过10万吨的高品质再生材料,重新服务于多个民生与工业领域。”
危废“上链”,区块链锁定安全闭环
为防止危险废物外流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广西循环集团近年来全力构建广西的危废收运“一张网”,并引入区块链溯源体系,实现对危险废物的精准管控。
“我们运用区块链技术,将每一批危废从回收、运输到处置的全流程核心数据‘上链’锁定,确保信息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只需扫码,即可清晰了解危废的完整生命周期。处理是否规范、处置是否安全,一目了然。”牙马忠介绍道。这一创新应用在活动现场引发众多专业客商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上前咨询技术细节与合作可能。
回收“触网”,垃圾地图实时可视
通过科技助力,智能回收“飞入”寻常百姓家。展厅的“桂易收”大数据平台上跳动闪烁的一组组废旧物资回收数据,吸引了许多环保专业人士的驻足围观。在这个大数据平台上,每个智能回收站的投递订单、分拣中心的交易订单,每个地市的废旧物资回收量,废旧物资各个品类的回收量都实时跳跃闪现。
“过去回收靠吆喝,现在靠扫码;过去分拣靠双手,现在靠‘AI’大脑。”广西循环集团的工作人员指着平台上的数据为大家演示介绍,“这些实时数据,来自我们在广西14个设区市布设的1000多个智能回收站,17个分拣中心。大家投递的废旧物资重量、品类、位置信息可以迅速回传,云端汇总,真正把‘垃圾地图’搬进了指挥大厅。”
从铁轨再制造,到触手可及的社区智能回收小屋,展厅中现场感十足的互动体验和实实在在的循环产品,正通过东博会这个国际舞台,向国内外宾客展示了曾经的“废料”在数字技术的点化下,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