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源再生资源网!今日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管理服务
《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解读
来源:政策研究室 时间:2011-04-06 00:00:00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实现经济、生态和文化崛起,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经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现已正式发布实施。当前,准确把握《十二五规划》发展的主题,明确河源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对统一全市干部群众思想,集中精力,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确保依期实现“十二五”目标和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报今天推出深度报道,解读《十二五规划》,帮助全市干部群众进一步学习、了解、把握《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总体要求、十大任务、十大工程以及规划编制背后的故事。

未来5年完成十大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河源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落实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乘势而上、率先崛起的关键五年。《十二五规划》文本用了32页来阐述未来5年的十大主要任务,超过了整个文本的2/3。

■第一大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关注点:大力发展“四新”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十二五规划》强调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努力做优第三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特第一产业,推动“三产”互动发展,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培育“四新”产业,重点构建以新电子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发展第三代(3G)移动通信为契机,重点发展高性能移动通信终端,特别是新型智能手机和3G手机。创新发展以硬质合金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全力打造以太阳能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精心培育以生物制药为主的新医药产业。

■第二大任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关注点:总投资超过817亿元

    紧紧抓住《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交通、能源、市政、水利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构建开放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人水和谐的现代水利体系、相对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投资375亿元,能源投资68亿元,水利投资374亿元,三个方面的总投资超过817亿元,约占“十二五”时期我市投资总量的一半。

■第三大任务: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关注点:城镇化率达到52%

    以建设生态宜居城乡为目标,以“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城市形象为特色,以中心城区、“一湖两江三园四山五城”规划建设为重点,以生态、景观、交通、文化四大工程为依托,全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公园城市”和“万绿水城”。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农村规划管理,加快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中心城区和各县城、各中心镇为重点,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人口向市区、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城镇化率达到52%。

■第四大任务:加大“双转移”力度,培育壮大县域经济
●关注点: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坚持以人为本,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双转移”为抓手,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土地开发、农民就业三大工程,着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加快产业转移园建设,大力推进中山(河源)、深圳福田(和平)、深圳罗湖(源城)、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建设,协调发展县区工业园,促进各县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就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逐步在城镇落户。

■第五大任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关注点:中心镇获部分县级管理权

    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力、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加快行政审批网络平台建设,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向乡镇延伸,加快实现市级所有审批事项网上申报和审批,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重点推进医药卫生、义务教育和文化事业等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形成多元投入、广泛覆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格局。

■第六大任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低碳崛起
●关注点:争创全省低碳示范城市

    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为重要抓手,继续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积极引导发展低碳经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努力提升生态优势,逐步实现建设现代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市、生态林业县、生态示范镇创建活动,建设生态廊道、城镇景观林、水源涵养林、生态公益林等四大工程。制定鼓励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规划,出台配套政策,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逐步培育形成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低碳产业链。争创全省低碳示范城市。

■第七大任务: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关注点: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以上

    优先发展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卫生、体育、档案等事业,加快建设覆盖城乡、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以上。在市区新建3所—5所中小学,切实解决市区学生“读书难”问题。建立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进一步建立、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实行技术入股等形式,实现按要素分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力争全面完成98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120”急救指挥系统、市区儿童医院和精神病防治院,启动市人民医院新院二期工程,全面推进县级妇幼保健院改造和建设。

■第八大任务: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加快脱贫奔康步伐
●关注点:实现“六有五好”

    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新机制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奔康步伐。大力开展“一企帮一村、一店扶一户”活动,动员、鼓励全市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以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形式积极参与“双到”工作,努力实现被帮扶的贫困村有较强的领导班子、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文明的社会风尚;帮扶的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有稳定收入渠道;实现住房好、培训好、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户家庭免费参与当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贫困户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得到保障的目标。

■第九大任务:不断保障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点:人人享受养老保险

    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促进就业,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力争实现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4.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65%。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力争到2015年,全市逐步实现农村居民人人享受养老保险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95%以上。新型农业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8.5%。初步建立起廉租住房保障市区特困家庭住房要求,中低价位、中小套普通商品住房保障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其他商品住房满足中等以上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住房保障体系,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32平方米。

■第十大任务:切实传承文化精髓,全力打造文化河源
●关注点: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切实提高文化软实力,强化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努力构建具有客家风情、岭南风格、河源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到2015年,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增创2个广东省文明县城和1个全国文明县城,全市文明村镇、文明窗口行业、生态文明村镇创建覆盖面分别达到75%、90%、50%以上。高起点规划建设市图书馆新馆、市档案馆、客家古邑博物馆、河源文化艺术中心,完善市属其他重要文化设施。制定民营资本参与文化建设的具体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经营,准许社会资本对客家古邑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生态文化投资经营。

 

发展目标
2015年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

    《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万元,比2010年翻一番,中心城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4.8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生态优势更加凸显。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市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以上,生态环境继续保持优良,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万元GDP能耗(吨标煤)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71%,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宜居城乡加快建设。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三规合一”规划编制,重点推进中心城区概念规划实施、“一湖两江三园四山五城”规划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公园城市”和“万绿水城”,把源城区打造成为“首善之区”,带动全市生态宜居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宜居新城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8岁。城镇化水平超过52%,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初步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和城乡全覆盖。

    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到2015年,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区、县城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建成“十里文化圈”。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十二五规划》还提出经过5年的建设,到2015年我市民主法制日趋健全,体制机制充满活力。


总体要求
践行“三反”理念  实现“三大崛起”

    《十二五规划》在总体要求中提出,要继续践行“三反”理念,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实现经济、文化、生态崛起,努力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必须做到“六个坚定不移”。

    第一,坚定不移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增强核心竞争力。以结构优化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全力加快新兴产业的聚集发展,打造全省重要的“四新”产业基地和粤北赣南区域物流中心。第二,坚定不移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展生态产业。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充分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以发展生态产业和低碳经济为重要抓手,提高环境质量,创建全省低碳经济示范城市。第三,坚定不移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地区吸引力。切实加大投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珠三角在交通、产业、市场和城市等方面的全面对接,使河源中心城区率先融入珠三角都市圈。第四,坚定不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富民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第五,坚定不移推进文化河源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创建省级“客家文化(河源)生态保护区”为目标,以挖掘河源的历史文化、客家文化、恐龙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为主题,打造特色鲜明的客家古邑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河源。第六,坚定不移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主要指标设计与说明——
GDP年均增长15%符合河源实际

    市发改局局长黄敏表示,不管是“十二五”时期,还是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加快发展仍然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根据市委五届五次会议精神,到2015年,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因此,《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不能定得太低,这是我市现实发展的需要。本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基础、谋长远”的战略发展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这几年我市谋划了一大批大项目和好项目,这些项目在下一个五年基本可以建成并发挥效益,相信这些项目将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制定计划和规划又要留有余地,指标不能定得过高。“所以我们将GDP定为增长15%,其它指标比‘十一五’的增长幅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我们认为这种考虑符合我市的实际,通过努力也完全可以实现”。


编制背后——
规划编制历时两年

    我市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市委书记陈建华曾在去年第21次市委常委会上,就做好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明确指出:一是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要科学、准确定位目标;三是要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协调均衡发展;四是各专项规划要围绕“六个好”来制定;五是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我市的特色优势产业。

    早在2009年初,市发改局就启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着手做好前期工作,充分认识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意义,深入研究和把握好规划编制的重大问题(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主要目标和战略重点),扎实做好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

    市发改局还充分考虑我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十二五”前期工作中的14个研究课题,并指定相关单位负责完成。明确了各专业规划、行业规划和县区规划的编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和省的要求,提出了21个专项规划。

    省社科院参与了我市“三规合一”规划的编制,对我市情况比较熟悉,为最大可能编制一个高水平的“十二五”规划,2010年3月底,我市与一区四县和省社科院签订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协议;4月底完成了21个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5月初,邀请了省发改委有关专家到我市讲课,为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人员提供培训;8月初,完成了我市“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框架;10月底,完成了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纲要草案完成后,市发改局还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组织了专家论证会。纲要在论证修改后形成正式规划文本,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市委审定,在今年的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十大工程”推动河源率先崛起

    “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建设“十大工程”,规划建设重大项目135项,计划投资2603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657亿元。而从今年春节前召开的省“两会”上传来的重大利好消息,令河源人深感振奋——与河源直接相关的21个项目进入广东省“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单,其中12个为省2011年重点建设项目,9个为省2011年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这些重点项目的投资将推动河源率先崛起。

    河源《十二五规划》列出的“十大工程”分别为交通建设工程、能源建设工程、制造业建设工程、现代服务业建设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工程、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工程、水资源利用和水利开发工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城市化建设工程和社会事业建设工程。

    投资最大的为制造业建设工程,投资总额达到457.5亿元,规划建设制造业项目24项。新电子、新材料领域中重点建设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中兴通讯河源研发生产基地、恒泰豪(河源)太阳能光伏项目、南玻光伏太阳能玻璃制造项目;产业转移园、工业园区中重点建设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深圳罗湖(源城)产业转移园、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园二期工程等。

    此外,投资总量超过百亿元的还有交通建设工程、水资源利用和水利开发工程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工程,分别为375.6亿元、374.2亿元和144.6亿元。交通建设工程将重点建设惠州至河源城际轨道河源段、龙岩至河源铁路(河源段)、龙川至汕尾铁路(河源境内)等项目。水资源利用和水利开发工程将重点建设河源市万绿湖直饮水工程、河源市区水源工程和河源市区水环境整治(万绿水城)等项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