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卫健委近日公布的伊蚊监测结果显示,6月份我市控制传播风险点(无蚊虫传播疾病风险)占监测点总数超80%,低密度占比16%左右,中、高密度占比低于3%。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建议,广大市民要主动清理积水、垃圾及卫生死角,避免蚊虫滋生。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环境卫生整治行动,谨防蚊虫传播登革热。
我市控制传播风险
处全省中上水平
据悉,6月上半月,我市设置218个监测点,控制传播风险的监测点有177个,占81.19%;低密度有35个,占16.06%;中、高密度有6个,占2.75%。6月下半月,我市设置278个监测点,控制传播风险的有226个,占81.29%;低密度有44个,占15.83%;中、高密度有8个,占2.88%。6月份我市控制传播风险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中、高密度状态占比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范围内我市控制因蚊虫叮咬导致疾病传播风险水平处于中上水平。
根据省卫健委有关部署,各地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工作方针,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及早部署落实登革热疫情防控措施。市疾控中心呼吁各级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公众要共同参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积极落实以清除蚊虫滋生地为主的综合防蚊灭蚊措施,及时清理各类积水、垃圾以及卫生死角,科学开展灭蚊工作,切实降低蚊媒密度。
三类人群容易被叮
科学防蚊是关键
蚊虫叮咬虽是常事,却有可能引起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乙脑、疟疾、丝虫病等疾病。据市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每年仍有输入或本地登革热病例发生。因此,登革热依然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需要警惕防范。
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花脚蚊”。登革热潜伏期一般为2至14天,且7天内就会有登革热的病症表现出来。结合目前我市未有本土病例的情况来看,需要防范的主要是输入病例。因此,尤其需要注意在做好入境人员的新冠病毒检测之外,还应针对登革热流行地区(东南亚、南亚、南美洲、非洲等)入境人员开展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筛查,做好“多病共防”工作。
关于蚊子叮咬的“喜好”,流传着不同说法。对此,市疾控中心提醒:蚊子主要偏好叮咬新陈代谢旺盛(排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汗水)、体味重(喷香水、浓妆)及着深色服装的人,而血型并非判断蚊子是否叮咬的原因。市疾控中心建议,市民可根据蚊子叮咬习性科学防蚊,比如在运动后及时沐浴更衣,在室内开空调等,再配合一些其他物理、化学防蚊手段,即可安然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