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源再生资源网!今日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交易市场 > 市场分析
新格局下民营钢铁如何高质量发展?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0-11-17 10:01:15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一、对钢铁工业形势的分析判断

(一)2020年

1.产量方面

年初,依据全年疫情形势,曾预计粗钢增长最多3%,但党中央力挽狂澜,调整方略,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实体经济迅速复工复产,经济止跌回升,钢铁形势得以稳定,预计全年钢产量增幅将达到3%-5%,甚至超过6%。

今年钢产量之所以能保持较快増长,主要原因还是投资拉动。今年以来,中央采取异常措施,增加发债,加大投资力度,目前投资已落实到位6万多亿元,前三季度GDP近70万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3.6万亿元,而投资能使钢铁行业直接受益。

四季度,在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国家“六稳、六保”政策落实带动下,下游钢材需求也将继续恢复,但随着北方天气转冷,用钢需求强度将有所下降,钢铁产量增幅将有所回落。随着海外市场阶段性恢复、钢材产品价差逐缩小,四季度,我国钢材进口量环比将减少,钢材出口将有所回升。

2.效益方面

年初,预计行业效会下降30%至40%,现在看来总体在预料之中。因为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特别是进口铁矿石价格长期居于高位,对冲企业的降本成效,导致企业文益提升难度加大。目前,铁矿石、煤炭、焦炭和废钢价格均处于高位,且呈上涨态势,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上升压力预计四季度,钢价将相对平稳,继续呈小幅波动态势。

(二)未来的走势预判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内经济形势总体看好,产品有较强的需求支撑但钢产量持续高位运行,大宗原料价格难有下跌空间,国外疫情发展及经济恢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效益很可能维持现在水平,上下波动。在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指引下,这样的局面,预计覆盖十四五期间。

二、对钢铁工业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的看法

1.新格局下钢铁工业的发展规律

新常态下,投资拉动GDP,虽然收效快,但不可持续因为长期靠发债投资,难以为继。因此,钢铁行业投资依赖也不会长期持续,最终还是要走高质量发展这条路。

严峻的宏观环境下,钢铁行业之所以能“一枝独秀”除了得益于投资外,还得益于钢铁行业自身的努力,得益于长期以来积累的较强竞争力,包括我们有一个比较稳固的产业链。经过多年的打造,钢铁工业已经形成综合优势,在极端的情況下,已经具备了强有力的反制和威慑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明确指出:“努力重塑新的产业链,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这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新阶段、新格局下,不仅要着眼抓好品种质量和绿色发展、智能制造,进一步做精做强,还要进一步优化产业链,稳定供应链。

品种质量方面,要让产品结构更趋合理,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使企业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市场,服务于世界经济。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稳定产品质量,做到让用户放心。

绿色发展方面,要将全面实施好“节能减排低碳化”工程作为建设现代化钢铁企业的第一要务,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持续实施环保节能技术改造,当下,就是要全力抓好超低排改造以及项目投运后的常态化运营管控,全面提升环保科学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

智能制造方面,要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把传统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相关内容列入大数据、智能化,使企业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的智能化达到新的水平。如沙钢要通过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发力和提升实现除特钢外人均产钢量超1800-2000吨。

在此基础上,中国钢铁工业还要强化与上下游产业的协同能力,打造健康稳定的产业链生态圈。一方面,要脚踏实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思考和解决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各企业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合理安排生产;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钢铁现代供应链,通过采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化、智能化、区块链等新技术,融合金融服务,打通生产流通、终端使用环节,构建起有效循环、科学畅通、高质量运行的钢铁现代流通渠道,实现上中下游互利共生、协同发展。

以上也是实现钢铁强国目标的重要路径。

2.如何看待超大集团,对宝武大合并的分析

中国宝武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公司,是中国钢铁行业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因为,伴随着民族复兴和国家进步,今天的中国钢铁工业已经进入世界钢铁工业的中心,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更要扛起中国担当,发挥引领作用引领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未来,不能仅仅依靠规模和产量,管理、技术、理念等都要与之相匹配,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竞争实力的引领。特别是中国宝武“四个一律”的智慧制造、“高于标准、优于城区、融入城市”的绿色城市钢厂理念、独具特色的基础管理、先进技术研发与运用等等各方面都站在了行业最前端,值得行业系统对标学习。而且他们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现在又提出“全面对标找差,创建世界一流”的管理主题,本着开放的心态,正视差距,敞开胸怀,对标交流,这种开放共赢、争创一流的精神就是中国宝武多年保持先进的宝典,也是值得钢铁行业学习的核心内容。

3.如何看待民营大规模重组

长期以来,行业结构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改观,这就导致钢铁行业在市场有序竞争、行业平稳运行、产业布局调整、技术研发创新、环保节能降耗等方面,存在较多障碍,影响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恰恰是通过兼并重组,来达到提高集中度、削减产能、降低成本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当前民营企业的大规模重组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但我们认为,产能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关键是要做精做强,要形成特色。从单个企业来讲,规模在300-500万吨左右的企业,经营更加灵活;从大集团来讲,世界第三到世界第八的钢铁企业规模均在3000-5000万吨。因此,我们认为,要重视扩大规模的机会,但不要因其他企业快速扩大规模而产生“规模焦虑”,不能为了兼并而兼并,不能为了简单做大而兼并,不能因为行政干预而兼并,要从资源优势互补、真正壮大核心竞争力角度推进重组。

新格局下民营钢铁如何高质量发展?

三、民营钢铁企业持续性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1.提升竞争力,降低成本

一是强化产品研发创新。如以“高强度、高韧性、轻量化、绿色环保、填补空白“作为钢铁材料研发推广的主要方向。

二是强化在工艺技术优化。如加快主体工艺设备改造,研发推广先进生产制造技术,助推企业实现降本增效、节能减排。

三是持续推进挖潜降本。如从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点点滴滴降本,在行业范围内寻找标杆,提升指标管理水平。

2.关于矿石安全问题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铁矿石消费仍将保持相当大的规模。近10年,进口铁矿石量增加了70%。2019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0.6亿吨,与2018年基本持平。但长期以来存在的铁矿石供给不平衡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并已成为制约钢铁行业平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因素。因此,须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着力构建面向长远的铁矿石保障机制。

建议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鼓励国内铁矿山开发。二是通过联合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提高权益矿比例,比如在南非、巴西等资源丰富的国家,从矿山、铁路到码头,国内相关企业可联合去投资、运作。三是鼓励废钢等资源性产品进口。四是做大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规范铁矿石期货交易,优化铁矿石定价机制。

3.废钢利用和电炉短流程问题

一是要鼓励废钢进口,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

废钢既是一种节能型资源,也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据统计,每利用1吨废钢,可节约1.7吨精矿粉、350千克标煤,同时减少1.6吨CO2和3吨固体废物排放。因此,废钢比铁矿石更具环保优势。在我国国内废钢年产出量较使用需求存在很大缺口的情况下,鼓励废钢进口,不仅可以减少铁矿石的进口,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而且还能有效平抑铁矿石价格。因此,国家对进口废钢资源的政策应有别于进口洋垃圾,要将废钢调出“限制进口类货物管理目录”,鼓励进口,而非遏制进口。

二是要完善废钢流通过程中的税收政策,推动行业健康稳定运行。

鼓励使用废钢,不仅在进口门槛的设置上要放开,在监管、流通等环节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如:①提升财税增值税退税比例,由原来的30%即征即返提升至50-70%,以应对地方政策带来的税负不公平竟争;②对工信部废钢准入企业的即征即退政策及时兑现,包括每个合规钢厂可指定一个子公司对废钢进行采购管理(在工信部备案),凡获工信部废钢铁加工准入条件的废钢加工配送企业销售给上述子公司的废钢,同样享受退税政策;③明确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核定方法,对于符合《废钢铁加工准入条件》的企业免征所得税;④税务部门对合规再生回收企业的增值税税票全面放开。

三是要慎提“大力发展电炉钢”概念,务必重视资源匹配问题。

鼓励使用废钢,还要消除一个误区,那就是“大力发展电炉钢”。我们认为,当前中国还没有到大力发展电炉钢的时候。当前,全国粗钢产量达到10亿吨,转炉钢产量按9亿吨,废钢比20%,电炉钢产量按1亿吨,废钢比70%,年消耗废钢量就要达2.5亿吨左右,而废钢资源年产出量仅在2.1亿吨左右,缺口依然很大。当前大力发展电炉钢,一方面很可能会导致变相扩充产能,另一方面废钢资源量支撑力也明显不足。如果过于超前大力发展电炉钢,势必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从而带来新的问题。

4.关于异地搬迁和产能新增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不顾自然禀赋和发展条件,以环保治理为名,违背钢铁发展规律,盲目调整产业布局,简单通过政府行政指令要求搬迁的手段,想当然、一窝蜂地搬迁钢厂或建设所谓“钢铁产业聚集区”,但对于搬迁后的钢厂能否生存、能否更好地实现转型、钢铁产业结构能否得到优化、能否获得更大的效益,却没有科学、系统、配套的方案。事实上,钢铁行业属于重资产行业,搬迁一家企业不仅涉及上百亿元的资产损失,还关系到上千甚至上万名职工就业和生活质量的改变,以及外部客户、内部人才的流失和未来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纵观国际,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钢铁企业,也未发现一家钢厂搬迁的案例。在国际上,有很多优秀的钢铁企业位于城市之中,如世界竞争力排名第一的韩国浦项钢铁,世界知名的德国蒂森克虏伯钢厂、新日铁的八幡厂等,不但没有给城市带来污染,相反实现了与城市环境的完美融合、共同发展。因此,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关键是搞好环保,而非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钢厂搬迁。这一做法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不仅区域内环境质量不会得到明显改善,相关钢铁企业也将深受其害,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进程更会严重受阻。

因此,要严格控制新建钢铁产能,坚决杜绝以产能置换名义或其它任何形式新增钢铁产能,特别要大力反对仅仅以局部行政区划为界进行的同城搬迁。地方政府要谨言钢厂搬迁、慎行钢厂搬迁,绝不能将钢厂搬迁作为环保治理、高质量发展的万能法宝,要因地制宜谋划城市钢厂的出路,对一定时间内提前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的钢厂,应该不停、不限、不搬;对环保落后、扭亏无望、无发展空间的钢铁企业,应抓住当前机会,狠下决心,就地关停转型或推动优势钢铁企业参与兼并重组,压降钢铁产能,提升产业集中度国家层面也要加强监管,封堵可能存在“漏洞”和不足;对已投巨资进行环保改造、已与城市共融发展的钢铁企业应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对环保投入少甚至不投的加大整改和查处力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