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空俯瞰地球,东经125度到127度、北纬44度到49度之间的地方,是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的中国东北黑土地。保护好黑土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将黑土地保护上升至国家战略。2022年,《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黑土地保护筑起了法治屏障。
经历《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后的第一个丰收季,人们对黑土地的保护意识更加深入,但要做到用养结合、在保护和利用中实现双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非法占用黑土耕地。一些建设项目在未实施农用地征收、未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未取得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违法开工建设。在一些地方,重点保护措施推进滞后,落实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不到位,“未批先建”占用黑土耕地问题突出,大量黑土耕地甚至永久基本农田遭到破坏。
侵蚀沟是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的典型表现形式,直接导致黑土地数量减少、土层变薄。一些地方推动侵蚀沟治理缺乏主动作为,“等靠要”思想严重,导致责任缺位、工作进度落后。
化肥减量和农药控制数据不实。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总量控制是遏制黑土地退化的有效措施,但一些地方未按要求对化肥使用情况开展定点调查,忽视地膜残留及其污染等问题,仅通过农民种植习惯推算使用量,化肥减量数据搞齐步走,调查统计工作不严不实。
表土剥离工作落实不到位。有关规定要求对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剥离的土壤主要用于土地复垦和改良治理。但一些建设项目要么未实施表土剥离,造成黑土地压覆、破坏;要么剥离面积和厚度未达要求,对剥离的表土一堆了之,不仅占用黑土地,还存在流失风险。
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需要多主体协同、多政策协力、多技术合成,形成黑土地在利用中保护、以保护促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让黑土地焕发勃勃生机。
坚持“用养结合”。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黑土地的优良生产能力,建立黑土地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的具体保护目标。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明确黑土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的导向,把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转化为法律规定,强化制度保障、治理修复、生境保护,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多元参与的共同保护格局。
坚定向科技找答案、要方法。加强科技支撑,农艺、农机、工程、生物等技术措施协同发力,做到因时因地制宜、科学综合施策,完善投入保障制度,稳步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协作保护手段。
坚决以重拳打击破坏行为。对违法将黑土地用于非农建设、盗挖黑土等行为从重处罚,强化法治的刚性作用,健全协同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