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出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对城市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新挑战。暴雨过后,因暴雨冲击停运或受影响的污水处理厂如何恢复?出现的城市水体雨后黑臭问题如何解决?城市内涝后淤积的泥沙应当如何处置?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对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水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正高级工程师房怀阳进行了专访。
暴雨期间,污水管网容易被河水、地下水等侵占,造成污水处理厂进水端水量大幅增加,而污水浓度下降,活性污泥生长会受到抑制,污水处理效果会下降。
中国环境报:暴雨期间,城市污水处理厂会受到哪些冲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暴雨结束后污水处理厂应如何恢复正常工况?
房怀阳:强降雨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影响与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污水处理设施抗冲击能力息息相关。
当前,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管网缺口仍然较大。一方面,部分城市污水干管缺口大,存在管网空白区,而老旧城区合流制管网普遍存量大,雨污分流改造缓慢;另一方面,管网体制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建设过程中也出现干支管不同步、上下游区域不同步等情况,污水和清水、污水和初雨不能有效分类收集和输送,难以形成闭环。
这些情况就导致在暴雨期间,污水管网尤其南方地区污水管网被河水、地下水等侵占,雨季被大量雨水挤占,造成污水处理厂进水端水量大幅增加,而污水浓度下降,活性污泥生长会受到抑制,污水处理效果会下降。严重的甚至造成污水处理厂生化系统崩溃,污水就会进入自然环境。
在暴雨结束后,污水处理厂应当采取以下步骤来恢复正常工况:一是对厂区内的设备进行清理,包括清除设备内的泥沙、杂物等,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二是检查运行情况,对污水处理厂的电器系统、机械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完好,无安全隐患;三是对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进行测试,确保各个处理环节正常运行;四是对暴雨期间产生的污泥进行处理,包括清除沉淀池、污泥池等处的污泥,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压实、焚烧等;五是对暴雨期间损坏的设施进行修复,如管道、设备等。此外,针对雨季进水浓度低等问题,要额外添加碳源等,加快活性污泥生长,尽快恢复处理能力。
应对暴雨径流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应建立雨季污染防治机制,联合生态环境、住建、水利、农业等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应对雨季污染问题。
中国环境报:受到暴雨冲刷影响,部分地区雨后水体开始返黑返臭。针对这样的现象,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
房怀阳:因暴雨冲刷导致水体污染或污染形势加剧的原因较复杂。从污染源角度看,主要是受“两股水”的影响,一股水是由于管网系统不完善,管网内积存的污水因降雨等外力作用发生溢流,导致大量污水进入自然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加重甚至返黑返臭;另一股是因下垫面不清洁导致的初期雨水污染加重。而从系统施治的效果看,与黑臭水体治理的系统性、科学性欠缺有关,治理措施近期与远期结合不够,短期性措施受暴雨径流影响失效,远期措施未及时跟上,从而造成返黑返臭。
针对水体开始返黑返臭的问题,应立即开展前期水体治理措施成效评估,系统识别导致返黑返臭的根本原因,科学分析每一项措施是否精准、是否有效、是否长效,客观评价其技术经济性。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更科学、更系统、更精准、更有效、更长效的治理方案,有效控源且恢复水体生态系统自身修复机能,真正做到“长治久清”。
应对暴雨径流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应建立雨季污染防治机制,联合生态环境、住建、水利、农业等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应对雨季污染问题。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要雨前“大扫除”,清理沿河垃圾和河面,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加装挡雨棚等,提前处理企业、管道、黑臭河渠污水;二是建立雨污调蓄系统,充分利用坑塘沟渠、城市景观水体、公园湖泊等,构建雨季污水收集调蓄系统,优先把初期雨水以及管网溢流口污水留滞住,避免直接进入水体,晴天时再输送到污水处理厂或者原位处理;三是污水处理厂要加大马力运行,尽可能保障更多的污染物被削减掉;四是对企业的执法要更加严格,杜绝趁机偷排漏排。
长远来看,需要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同时谋划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初雨收集处理系统,探索建设雨污快速处理系统。
要将城市作为生命有机体,建设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统筹、系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支撑城市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城市内涝后,大量的泥沙淤积地表。这些淤积地表的泥沙对于生态环境有无影响?如何对其进行合理化处置?
房怀阳:城市内涝后淤积地表的泥沙,对于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淤积地表的泥沙会阻塞排水系统,降低城市的排水能力,导致内涝现象更加严重;其次泥沙会携带大量污染物,可能会被雨水冲刷入河,造成河流污染,近期部分河流雨季总磷(颗粒态磷为主)浓度升高或超标就和水土流失有直接关系。
城市内涝淤积泥沙首先应该定期清理,尤其是排水系统中的淤积物要专门组织疏通,确保排水、排污系统的畅通。对城市地面淤积泥沙则可以直接清除或原地固化处理,用于城市绿化等用途。长远来看,加强城市绿化、建设雨水花园,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雨水的收集、滞留、调蓄、处理、利用等,是降低城市内涝、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总的来看,对于城市内涝后淤积地表的泥沙,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合理化处置,同时加强城市排水和绿化建设,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中国环境报: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城市水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日益加大。从城市管理和规划建设的角度,您有哪些建议?
房怀阳:根本上是要将城市作为生命有机体,建设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统筹、系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支撑城市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发展。
在城市规划层面,城市建设尤其是新城区建设要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是充分考虑自然禀赋和降雨特征,避免在易受水淹的区域进行过度开发,从源头上减少内涝风险;二是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空间,力戒“与水争地”,减轻大城市病带来的过高密度人口、经济和建设项目的集聚,留足生态空间和控制线,建设城市公园、城市绿岛、城市绿道,提高城市自然排水和蓄洪能力;三是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将防洪减灾工程作为优先考虑事项,并统筹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各要素。
在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方面,着重实施河湖水系和生态空间治理与修复工程,保护城市山体,修复江河、湖泊、湿地等,保留天然雨洪通道,合理划分蓄滞洪空间,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此外,补齐短板,持续完善排水管网和泵站建设与改造、排涝通道建设与维护、雨水源头截排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