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在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上的报告
来源:政策研究室 时间:2011-07-22 00:00:00
保护视力色:
加强社会建设 推进“三大崛起” 为建设幸福河源而不懈奋斗 ——在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上的报告
(2011年7月21日)
陈 建 华
这次全会的主题是: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纪念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以下简称省委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社会建设和下半年工作,全力推进“三大崛起”,努力建设幸福河源。现在,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
一、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为动力,切实强化社会建设责任
7月11日至13日,省委全会在广州召开,全会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汪洋同志作了题为《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 为建设幸福广东作出新贡献》的报告。“七·一”讲话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省委全会是在我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对我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学习贯彻“七·一”讲话和省委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讲话和全会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和全会精神上来,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切实强化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政治责任,紧紧围绕栽好“六棵树”、实现“六个好”的奋斗目标,积极投身推进“三大崛起”、建设幸福河源的伟大实践,在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一)学习宣传讲话和全会精神。市委高度重视“七·一”讲话和省委全会精神的传达学习,各级各部门要紧密结合贯彻全市富县强镇(源城区)现场会精神,迅速掀起学习宣传“七·一”讲话和省委全会精神的热潮。一要营造浓厚氛围。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七·一”讲话和省委全会精神摆在首位,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和今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的主要内容。各级宣传部门要集中时间和力量,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宣读宣讲活动,推动学习贯彻活动不断深入、取得实效。二要创新学习载体。通过党委(党组)专题学习会、河源讲坛、河源发展论坛、干部培训网络学院、党校授课、专题报告会、手机学习园地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宣传。三要扩大学习宣传范围。除重点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学习外,基层党组织要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好广大党员的学习讨论。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抓好不同层面的群众宣传工作。
(二)深刻领会讲话和全会精神。“七·一”讲话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理论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在学习中,要重点把握我们党90年来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坚定党作为领导核心力量的信心;重点把握我们党90年来奋斗历程中取得的“三大成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重点把握我们党90年来探索的基本结论和“四个根本点”,坚定党领导人民不断前进的方向;重点把握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四个危险”,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重点把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五个必须坚持”,明确新时期推动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重点把握对改革开放的深刻阐述,坚定深化改革开放的抉择;重点把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四个坚定不移”的大政方针,明确新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把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省委全会汪洋同志的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与目标要求,高瞻远瞩、深刻精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在学习中,要深刻理解“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主题,这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平安幸福的群众呼声;正确把握加强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这是我省今后加强社会建设的方向;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三个要求”的重大意义,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历史使命;紧紧抓住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改善民生、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五个重点,这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刻认识“四个重大关系”的内在规律,这是我们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三)切实落实讲话和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七·一”讲话和省委全会精神,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紧密结合中央关于坚持科学发展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对“十二五”的部署,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工作实际,在推进“三大崛起”、建设幸福河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是要把精神落实到推动加快生态发展上。“七·一”讲话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省委全会公布了2010年各市党政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考评结果,我市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总分排第12名,比前年提升8位。4个指标组中,“经济建设”排第13名,“社会建设”排第9名,“人民生活”排第7名,“生态环境”排第15名。实践充分证明,坚持科学发展、践行“三反”理念、发展“四新”产业、推动“三大崛起”、打基础谋长远的思路和举措符合河源实际,符合人民利益。我们要破除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和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运用逆向思维,推动生态发展。二是要把精神落实到招商选资和推进项目建设上。“七·一”讲话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振奋精神、攻坚克难,敢于、善于打硬仗,既重视引进项目,更重视加快项目建设,努力破解用地、环保、资金三大难题,做大做优经济蛋糕。三是要把精神落实到促进社会和谐上。“七·一”讲话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省委全会对我省加强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社会建设事关长治久安,民生事业永无止境。我们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社会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创造民生发展的新业绩,不断取得社会建设的新成效。四是要把精神落实到弘扬古邑文化上。“七·一”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省委全会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客家古邑文化的优秀传统,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社会管理,做好关心下一代尤其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五是要把精神落实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七·一”讲话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办好群众的事情,关键在党;加强社会建设,关键也在党。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警惕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个方面的危险,经受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的考验,全面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大力推进“三大崛起”,不断夯实社会建设基础
(一)加快园区建设,推进富县强镇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大力弘扬新时期河源人精神,坚定践行“三反”理念,大力发展“四新”产业,加快建设完善工业园区,深入推进富县强镇战略,通过两次现场会观摩交流,各县区、乡镇形成比学赶超的发展竞赛氛围。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稳健的良好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GDP同比增长 1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2.7%;在全省67个县(市)财政综合增长率排名中,和平排第2位、东源排第9位、紫金排第10位、连平排第22位、龙川排第52位,排名总体前移,去年全市已有28个乡镇税收超千万元。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社会总体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1、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四新”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中晶、国华等正式投产,汉能即将投产,中兴通讯、南玻、旗滨、东江商贸物流城二期、东江·巴登城、东江源温泉度假村等生态型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成功举办“百家民企进河源”活动,共签约项目68个,投资总额307亿元。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上半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9.7%。农业强市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和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
2、全力推进重大设施,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大广、汕湛、东环、汕昆、粤湘高速公路及迎客大桥等加快推进,其中大广、汕湛、东环高速均可在今年内动工建设,迎客大桥将于今年10月开工。京深、杭广高铁、龙川至汕尾铁路前期准备工作积极推进。滨江大道二期、市区水源工程、万绿湖直饮水工程、市区城南客运站、市农副产品物流批发中心等正在加紧推进。市区商业中心加快建设。全市50个省、市重点项目已动工建设31个。随着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3、加快建设环保设施,推进创模、创卫工作。各县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市区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6座镇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基本完成,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配套垃圾压缩站加快建设。认真吸取紫金临江三威电池厂血铅事件教训,全面开展涉污企业环保整治专项行动,责令停产整顿企业48家。严格环保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创卫已接受国家技术评估后整改工作情况检查验收,创模通过省级技术预评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启动实施“十年绿化”行动。生态示范村(镇)、绿色学校、环境优美乡镇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完成《河源市公园城市专项规划》、《河源市万绿水城专项规划》和《河源市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总体城市设计》,启动东江东岸建设,加快推进客家文化公园和七寨湖公园建设。编制《河源市绿道网建设专项规划》,宜居村镇建设稳步推进。
4、全面建设文化河源,不断提升软实力。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创强”工作扎实推进,今年有22个乡镇(街道)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河源理工学校和市高级技工学校续建工程基本完成,市卫生学校新校和市博爱学校建设即将动工建设;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扎实推进;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今年高考再创佳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两地”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新馆近期可动工建设,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连平县被评为“广东省客家花灯艺术之乡”,忠信花灯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了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4项、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项;成功举办纪念建党90周年暨“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系列理论研讨活动,龙川县被认定为“中央苏区县”,完成修缮革命遗(旧)址142处,大型革命歌舞史诗《千年古邑·红色河源》获得各界好评。
5、加快解决民生问题,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和农房改造加快推进。完成市区两江水上居民安置工程,广东省(东源)水库移民“双转移”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中心街市场、朱门亭市场等改造工程稳步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新农保全覆盖工作有序开展,新农合参合率达98.9%,补偿水平较大幅度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推进,至6月底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2亿元。“平安河源”建设扎实推进,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平台不断完善,市人民来访接待厅和网上信访大厅加快建设。
6、全面加强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人大、政协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参政议政作用。深入推进法治河源建设。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举办了第2期新加坡行政管理高级研修班等一系列培训班和专题讲座。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全面完成,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基本完成,县区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正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扎实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严格落实重点工作问责制。大力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和新时期河源人精神,举行祭拜革命先烈等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三政三民”深入人心。
(二)全面推进“双到”、“双转移”,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我市上半年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基础仍很薄弱,环保压力不断增大,生产要素制约明显,重点项目进度不快,社会建设不够完善,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四个危险”在各级各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和表现出来,实现率先崛起、建设幸福河源依然任重而道远。下半年,我们要认真贯彻“七·一”讲话和省委全会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提振精神不懈怠,在重点难点工作上有突破、在落实工作举措上有创新,确保年初既定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努力推进“三大崛起”,不断夯实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1、坚持生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三反”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河源的具体化,坚持生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完全符合河源实际,选择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完全正确,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好、落实好,不动摇、不折腾,奋发有为,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要坚持生态优先不动摇,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厉打击乱开滥采、违规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不断巩固和发展生态优势。在“双转移”中要坚持发展生态产业不动摇,大力发展“四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和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加快雅达电子等企业上市步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积极创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广东省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促进生态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旅游强市;加快推进灯塔盆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和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项目建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2、抓落实出战果,推进项目建设。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好项目快发展,没项目没发展。要紧紧抓住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向好和“双转移”深入推进的机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拓展工作理念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入研究用好上级政策,积极跑动争取各方支持,注重调动市场力量和运用法律手段,努力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审批难、环评难、用地难、征地难、融资难等问题。推动市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推进已落户项目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力量资源整合和相关工作协调,各牵头单位要高度负责、狠抓落实,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攻克难关,全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3、落实“双到”责任,推进民生工程。“七·一”讲话强调,要把群众放在心上、当作亲人。民心定江山,民生高于天。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民生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观念,投入更多的财力,倾注更多的心血,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认真搞好“基本民生”,努力保障“底线民生”,切实关注“热点民生”,共建共享幸福河源。重点要加快推进“十项惠民工程”和办好今年“十件实事”。加大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力度,确保扶贫任务顺利完成。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房改造。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推进客家文化公园、七寨湖公园等市政建设。巩固创卫、创模成果,确保创卫成功。全面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爱留守儿童,加大力度帮扶重度残疾人、农村单亲特困家庭、城市低收入群众等弱势群体。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物价、住房、医疗、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现实利益问题。
4、提高文化自觉,发展教育事业。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科学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基础在于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强”工作,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促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文物古迹、古村落民居、革命历史遗址等保护修缮工作,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真组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创作更多具有河源特色的文艺精品。
5、恪尽兴党之责,加强党的建设。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抓好市、县区、乡镇换届选举工作,严肃换届纪律,选好配强班子,确保换届风清气正。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打牢基础谋好长远;要树立“无功便是过”的思想,干好本职工作为人民。做好从工人农民中培养选拔干部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和强化基层组织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功能。
三、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构建社会建设体系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深刻认识社会建设意义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我们党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战略部署。建市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大批民生问题得到解决,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市社会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社会管理服务的水平比较低,处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期和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显得更为重要、更加迫切。
1、加强社会建设是确保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行为容易失范。随着我市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结构日趋多样,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利益诉求日趋复杂,各种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各个社会领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管理难度显著增加。近年来,我市土地山林矿产权属纠纷、征地拆迁纠纷、劳资纠纷、合同纠纷、执法纠纷、农村财务纠纷等日益增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较为滞后,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亟待加强,社会治安形势较为严峻,城乡社会管理总体水平不高,等等,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长治久安。
2、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率先崛起的内在要求。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率先崛起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率先崛起就难以实现。实践证明,哪里的社会建设管理搞得好,那里的投资吸引力就大,那里的经济发展就又好又快。因此,抓社会建设也是抓投资环境、抓发展潜力。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为加快实现率先崛起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强社会建设是建设幸福河源的必然要求。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类的发展史,归根到底就是一部为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社会而奋斗的历史。近年来,我们加快发展社会民生事业,但由于欠账严重、财力有限,许多民生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如,教育公平和均衡化还有较大差距,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等等。对此,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人民追求更加幸福生活的期盼,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快构建社会建设体系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我们党领导的又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以战略思维和全局视野,科学谋划,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强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三大崛起”、建设幸福河源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完善社会服务为基础,以促进公平正义为导向,以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为特色,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社会规范特别是法制建设为保障,以生态文明发展、民生权益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基层管理服务、综合政务服务、培育良好风尚为着力点,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协调均衡的经济环境,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和平安建设,加快建设幸福河源。
1、突出生态文明发展。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需求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追求从数量向品质提升。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产业。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严格落实问责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突出民生权益保障。保障民生权益是加强社会建设的根本。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推进“十项惠民工程”和办好“十件实事”,从源头上、根本上减少社会矛盾。一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二是着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三是大力推进法治河源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尊严和公平正义。
3、突出社会公共安全。一是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建立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二是主动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发挥“公仆信箱”等网络问政平台和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平台作用,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四访”活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四是加强食品药品及生产安全监管。五是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4、突出基层管理服务。社会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力量和源泉也在基层,要把更多的精力、财力、人力、物力投向基层,推进工作重心下移,提高基层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引导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通过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二是充分发挥人民团体作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充分运用党委政府赋予的资源和条件,做好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工作,发挥好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三是积极创新社区管理。以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为抓手,推进社区组织化、信息化、服务化建设,把社区等基层组织的重心转到社会管理、服务民生、平安建设和打造幸福社区上来。今年要开展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街道(乡镇)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四是着力构建互联网综合管理格局。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公仆信箱”、“公仆微博”等网络平台作用,主动引导社会舆情,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五是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建立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建立公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信用记录平台,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5、突出综合政务服务。一是强化基层党委的领导职能。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组织起来,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动员起来,把各方面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发动起来,在直接服务群众中强化宗旨观念和体现共产党员的本色,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的主导职能。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建设服务型阳光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科学界定各职能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责任务。三是创新社会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对市场监管、环境卫生、城乡规划、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机构理顺职能和进行综合设置。深化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政府透明化改革,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监督和投诉机制。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和规范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电子政务、信息发布、投诉受理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6、突出培育良好风尚。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整合功能,推进社会管理方法创新,有效整合和优化思想工作方法,影响和带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倡导科学理性的幸福文化,积极培育健康、向上、平和的社会心态。二是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恭俭勤劳、和善纯朴、自强不息”的客家人文精神、“胸怀理想、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众志成城”的新时期河源人精神。全面推进创卫、创模、创文、创强、创园、创双拥“六城联创”,提升全体市民文明素质。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贪、不懒、不虚,充分发挥“四大廉政教育基地”功能作用,扎实有效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继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小金库”、公务用车、研讨会论坛、达标表彰等方面的专项治理,加快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筑牢“1·2·5”防线,营造风清气正、干净干事氛围,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增强社会建设合力
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崭新课题,意义极其重大,内容庞大复杂,任务艰巨繁重。各级各部门要高度负责,狠抓落实,加强协调,形成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准确把握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科学制定社会建设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各级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对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参与社会建设的鼓励、引导和规范。各地要定期召开社会形势分析会,专题研究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问题。要健全组织机构,市、县区党委要设立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并作为政府社会建设协调机构,整合各有关部门的行政资源,理顺社会建设工作管理体制。要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省《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及有关文件,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我市的具体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要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办法,把推进社会建设工作的绩效考评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今后,我们既要选拔使用善于搞经济建设的干部,又要注意选拔使用善于搞社会建设的干部。要建立健全社会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汇报通报制度、督查考核制度等工作机制。
2、加强协调配合。党政一把手是社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对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要亲自研究部署、亲自督查落实、亲自解决问题;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负全责;相关人员要分头抓,负具体责任。各牵头单位要履行好牵头抓总责任,与相关责任单位共同研究、协调推进担负任务的落实。各责任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层层细化分解任务。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坚决打破部门界限,加强协调配合。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社会建设资金保障机制,确保社会建设支出增长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市编办要为建立社会工作管理机构做好框架设计、编制安排等方面工作。统计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建设统计指标体系,开展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统计工作。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成果和先进经验。其他有关部门要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大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广大群众的发动,营造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良好氛围。
3、密切联系群众。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群众既是客体,更是主体。群众工作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能否充分发动群众,是社会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的理念,在政治上相信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到人民最需要、群众最困难、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委政府决策的根本依据和衡量标准,作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积极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对话、讨论、疏导等办法,注意运用现代科技,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群众工作,以群众工作水平的提升促进社会建设水平的提升,以社会和谐稳定的实效检验群众工作的实效。
4、加强能力建设。各级党校要把社会建设的理论和政策作为重点内容,分期分批对领导干部进行专题培训。要注重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能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干部挂职任职社会建设和管理岗位、了解或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事项,要组织编写一本近年我市及外地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案例册子,使广大干部经受历练、增强本领,拓展视野、增进知识。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服务民生、社会认同、与社会建设需要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同志们,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社会长治久安,事关百姓幸福安康,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以“十二五”开门红的优异成绩和社会建设的崭新局面,迎接党的十八大和我市第六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名词注释
1、“三大崛起”:经济崛起、生态崛起、文化崛起。
2、“六棵树”:经济发展的“大榕树”、提高发展竞争力的“梧桐树”、社会稳定和谐的“平安树”、执政为民的“惠民树”、环境建设的“生态树”、永葆先进的“长青树”。
3、“六个好”:基础设施好、产业结构好、人口素质好、生态环境好、社会保障好、社会风尚好。
4、“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三大成就”: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6、“四个根本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7、“四个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8、“四个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9、“五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10、“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1、“三个要求”:加强社会建设,是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的根本要求;加强社会建设,是引领社会转型、化解社会突出矛盾的迫切要求;加强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广东的必然要求。
12、“四个重大关系”: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处理好继承借鉴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处理好明确方向与探索实践的关系。
13、“三反”理念:反传统发展路径、反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转移。
14、“四新”产业: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
15、“两地”: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16、“三政三民”:廉政亲民、勤政爱民、善政惠民。
17、“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18、“双转移”: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
19、“十项惠民工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社会保障、生态环保、城乡清洁、农村饮水安全、文化卫生体育提升、城乡安居、城乡水利防灾减灾、新农村建设、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程。
20、“十件实事”:建设市卫生学校新校区一期、市区特殊学校、市技工学校图书馆、河源理工学校实训中心;启动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建设经济适用房484套(其中市直172套),新增廉租房345套(其中市直38套);完成市区两江水上居民安置工程;完成2万户农房改造,推进新农保全覆盖工作,确保今年新农保覆盖面达60%;完成客家文化公园一期、七寨湖公园一期建设;启动市农副产品批发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市区水源工程建设;完成市区城南客运站基础工程;启动滨江大道二期工程建设。
21、“四访”:基层接访、带案下访、进门探访、基层巡访。
22、“六好”: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
23、“四大廉政教育基地”:颜氏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廉政培训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
24、“1·2·5”防线:“1”指市委或县区委书记,“2”指市委或县区委书记、市长或县区长,“5”指市委或县区委书记,市长或县区长,市或县区纪委书记、组织部部长、公安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