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河源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报告
来源:政策研究室 时间:2011-12-27 00:00:00
保护视力色: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三大崛起” 为建设幸福河源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河源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2月23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河源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河源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加快推进崛起进程、建设全面小康河源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河源市第六届委员会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建设幸福河源而努力奋斗。
一、在科学发展中践行“三反”理念,推进“七大建设”,在全省山区率先崛起迈出坚实步伐
建市24年来,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历届市委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确定一系列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正确思路;为建设富裕文明的新河源,建设者们奋力拼搏、苦干实干,建设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促发展惠民生的重大项目。辛勤耕耘结硕果,奋勇拼搏铸辉煌。如今的河源,已是旧貌换新颜,处处充满勃勃生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为率先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科学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五届市委班子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发展方针和“依托珠三角、服务珠三角、融入珠三角”发展战略,坚定践行“三反”理念,扎实推进“七大建设”,着力构建“十二大体系”,精心栽好“六棵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万众一心营造发展“小气候”,全力推进“三大崛起”,胜利完成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在全省山区率先崛起迈出坚实步伐。在2010年全省各市党政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考评中总分排第12名。
五年来,我们坚持在科学发展中践行“三反”理念推进经济建设,闯出符合河源实际的生态发展新路。一是在战略谋划上选择反传统发展路径,坚决破除传统思想的桎梏、传统模式的束缚和传统路径的依赖,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预计2011年全市GDP575亿元,比2006年增长(下同)90.8%,年均增长13.8%;人均GDP1.93万元,比增78.5%,年均增长1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完成32.5亿元),比增1.45倍,年均增长19.6%;国税、地税收入62亿元,比增1.62倍,年均增长21.3%;外贸出口总额19.4亿美元,比增2.48倍,年均增长28.3%。基本完成工业化起步阶段,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二是在战略部署上实施反经济周期操作,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实施财政、金融“双扩张”,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在一轮经济周期中实现两轮的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三规合一”规划编制工作试点,编制“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等一批重大规划,建成市区“六路一桥”等一大批市政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形象大幅提升。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积极储备和上马一批重大项目,列入省“十二五”重点项目共23项,大广、汕湛、粤湘、汕昆、东环高速公路建设扎实推进,万绿湖直饮水工程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认真落实省“双转移”战略,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成功创建5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市高新区启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三是在战略竞争中实行反梯度产业承接,越过粗放型的低端产业发展阶段,突出发展“四新”等生态产业,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引进广东汉能、中兴通讯等一批新兴产业大项目,“四新”产业加快集聚发展。引进南玻、旗滨等一批资源精深加工项目,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列入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与中国五矿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资源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技术服务平台,被定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引进东江·巴登城、东江商贸物流城等一批旅游商贸大项目,旅游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其他服务业健康发展。建设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成功举办两届市农博会,成为珠三角和港澳地区重要的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实施富县强镇战略,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五年来,我们坚持牢记为民宗旨推进社会建设,办好造福河源百姓的一批民生大事。认真实施“十项惠民工程”,每年办好“十件实事”,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一是全力搞好“基本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加快发展。建成市人民医院新院等10所重点医院,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完成人口计划,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民(移民)住房改造加快推进,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成效显著。二是重点保障“底线民生”,弱势群体困难得到较好解决。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显著,被省评为“优秀”等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救助、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良好,留守儿童得到关爱,城镇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市高新区富民工业园富民效果显著,广东(东源)水库移民“双转移”示范基地首期基本建成。三是密切关注“热点民生”,群众关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区改造建设一批公园绿地和肉菜市场,断头路、水浸街等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两江”市区段水上居民上岸安置和船舶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价格监管成效明显,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监管不断加强。统计、审计、社会科学、档案、气象、人民防空、老龄、社会组织等其他各项事业加快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推进生态建设,巩固关系河源长远的生态环境优势。始终把环保作为河源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以“创卫”、“创模”为抓手,以东江和万绿湖水源水质保护为重点,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成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实施“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城乡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坚决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严厉打击非法采矿,涉污企业环保整治专项行动成效显著。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模”已通过省技术预评估。“三个暂停”和“三个率先”实效明显,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成功创建“广东省园林城市”和5个省林业生态县,连平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居全省前列。全市生态环境始终保持优良,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五年来,我们坚持运用“三根”思路推进文化建设,塑造提高河源地位的“两地”文化形象。一是教育发展上大台阶。坚持教育先发,启动创建省教育强市,东江教育城建设加快推进,新建和扩建河源理工学校等66所学校,市区学位紧张问题有所缓解;提前一年实现“普高”目标,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示范中职学校,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在全省率先实现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引进了大批优秀师资人才。二是文化形象大大提升。成功举办第23届世客会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保护和修缮了一大批文化遗址和革命旧址,河源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和“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获得国内外知名学者广泛认同,“两地”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城市形象得到确立,龙川被认定为“千年古县”、“中央苏区县”,花朝戏剧团被列为首批“中华文化传承基地”。三是文化成果广泛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恐龙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动工建设客家文化公园,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创作了一批有广泛影响的文化精品,修编了一批重要的历史资料,锤炼和形成“胸怀理想、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众志成城”的新时期河源人精神。四是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河源被评为“广东省文明城市”。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开展。建成一批公共体育设施,实现亚运会金牌零的突破,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夯实基层基础推进平安建设,创造保障河源发展的和谐稳定环境。“平安河源”建设扎实推进,公安“三基”工程建设考核居全省山区市前列,社会管理“六项创新”经验在全省推广,“百镇千村万户”平安建设成效明显,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保持平安稳定。领导干部“四访”、“集中清理历史积案”、信访包案等扎实开展,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创建“公仆信箱”等网络信访平台,在全省率先开通“网上信访大厅”,建成市人民来访接待厅和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平台,社会矛盾得到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维稳、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党管武装、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不断加强,再次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为河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年来,我们坚持维护公平正义推进政治建设,营造凝聚河源合力的民主法治氛围。人大监督职能不断强化,依法履职能力不断增强;政协民主监督得到加强,参政议政成果显著;网络问政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群众参政议政渠道进一步拓宽;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统战、民族、宗教、侨务、对台、老干部、党史征研工作成效突出,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工商联、残联、社科联、关工委、老促会、科协、文联等群团组织工作成效明显。基层民主有序推进, 在市直单位开展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试点,村(居)民依法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党务、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稳步推进,社会舆论监督得到加强。依法治市工作得到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有序推进,审判、检察和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公仆信箱”、“公仆微博”大大促进党风政风民风好转。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市与区的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稳步推进,政务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五年来,我们坚持做到“三政三民”推进党的建设,形成激发河源活力的创先争优局面。坚持廉政亲民、勤政爱民、善政惠民,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扎实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有效推进,先后在中山大学、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中央党校等培训干部10.6万人次,公推公选100名副县处级后备干部和50名优秀年轻女干部,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县区、乡镇、村(居)换届顺利完成,干部管理、监督、考核工作得到加强,公务员录用进一步规范,选人用人公信度、满意度明显提高。“双到”驻村干部得到锻炼,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取得实效,“两新”组织党建有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初步构建,反腐倡廉教育“四个基地”和“政风行风热线”作用有效发挥;加强行政问责,机关作风有所好转。
成绩来之不易,探索充满艰辛,经验弥足珍贵。五年来的拼搏和奋斗,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三反”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河源的具体实践,要坚持不懈地践行好。我们勇于解放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创新发展思路,运用逆向思维,把科学发展的要求具体化为符合河源实际的“三反”理念,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实践深刻启示,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定践行“三反”理念,河源科学发展才能结出硕果,“三大崛起”才会大有希望。
——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河源崛起的必由之路,要坚定不移地探索好。我们不简单重复先发展地区的模式,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避开“工业化陷阱”,闯出社会财富有效增加、生态环境保持优良、百姓福祉不断提升的生态文明发展新路。实践给出答案,只有深入探索和坚持走好切合河源实际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河源科学发展才能阔步前行,“三大崛起”才能走上康庄大道。
——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是河源崛起的基础条件,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好。我们立足打基础谋长远,坚持以战略竞争主导地区竞争,充分发挥并不断强化自身比较优势,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得发展先机、占领产业高地。现实明确昭示,优势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只有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河源科学发展才能打牢基础,“三大崛起”才有坚实支撑。
——增进民生福祉是河源崛起的根本目的,要持之以恒地落实好。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着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大大增强对河源发展的信心、增进对党委政府的信任。群众用行动诠释,只有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河源科学发展才能集中广大群众的智慧,“三大崛起”才能凝聚全市人民的意志。
——新时期河源人精神是河源崛起的强大动力,要深入持久地弘扬好。我们弘扬新时期河源人精神,调动各级各方面积极性,攻克一个个难关,干成一件件大事,全市上下呈现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县域发展形成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生动局面。成效有力证明,只有大力弘扬新时期河源人精神,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河源科学发展才有持续推进的良好势头,“三大崛起”才有持久不竭的精神源泉。
——良好党风政风是河源崛起的重要保障,要始终不渝地营造好。我们努力做到不贪、不懒、不虚,营造风清气正、干净干事、心齐劲足的良好氛围,形成勇担大任、想干大事、善创大业的奋进局面。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培育良好的党风政风,各级党组织才能成为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广大党员干部才能成为推动“三大崛起”的骨干力量。
过去的五年,我们积极应对区域竞争激烈等各种挑战,我们共同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等种种考验,拼搏的路上有风雨更有阳光,奋斗的历程有艰辛更有喜悦,让我们倍感欣慰的是,全市人民用辛勤汗水浇灌的“六棵树”正在茁壮成长;让我们尤觉振奋的是,全市人民用心血智慧谋划的蓝图正在变成美好的现实!
对五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我们要永远铭记省委、省政府的倾情关爱特别是汪洋书记“率先崛起”的殷殷嘱托,永远铭记省直机关、兄弟市特别是深圳市、中山市的大力帮扶。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始终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各级老领导、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始终心系大局、贡献力量,驻河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始终牢记使命、冲锋在前,众多海内外乡亲始终心系家乡、报效桑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始终与我们肝胆相照、携手合作,广大客商、企业家始终与我们共克时艰、共创大业,这都让我们十分感动,我们要铭刻于心。在此,让我们向所有为河源的发展和进步付出辛劳、作出贡献的同志们、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发展的成果要倍加珍惜,对积累的经验要发扬光大,对存在的问题要勇于正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总量小,经济基础特别是工业基础还较薄弱,县域经济发展仍较滞后;全市相对贫困面大,老百姓诉求日益增多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欠缺、水平不高的矛盾仍很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重,环境保护能力难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要求;一些干部忧患思想缺失、责任意识不强、进取精神减退,松劲懈怠、不敢担当,等、靠、要思想严重,反腐倡廉工作仍任重道远,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号召力、战斗力不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统筹,认真加以解决。
二、推进“三大崛起”,建设幸福河源,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科学发展方兴未艾,率先崛起正逢其时。今后五年,是我们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强力推进崛起、建设幸福河源的攻坚阶段;既是重大战略机遇期,又是区域竞争加剧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近年来我们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特别是闯出符合市情的发展路子,为河源崛起打下新基础、增创新优势。我国仍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加快推进,新一轮产业转移升级正在兴起,环珠三角正形成“黄金增长带”,为河源崛起提供广阔空间。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省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促进粤北山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双转移”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都为河源崛起提供重大机遇。持续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县区、乡镇换届的顺利完成,新时期河源人精神的大力弘扬,使全市人民发展的信心更足、热情更高、干劲更大,为河源崛起提供强大动力。同时,我们要敏锐地意识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更要深刻地认识到,影响和阻碍我市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没有完全破除,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环境容量等发展要素约束更加突出,地区之间及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越发剧烈,“四个深刻变化”对政府行政、社会管理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对干部素质、能力和作风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对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把握形势变化,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既要充分估计困难风险稳中求进,又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大有作为。
总之,河源累积聚合的内生动力正在增强,蓄势待发的态势已经形成。展望未来五年,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崛起希望与困难同在。站在新的起点,肩负新的使命,我们要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增强奋起直追、争先进位的紧迫感,增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责任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聚精会神抓发展,苦干实干创大业,用勤劳的双手谱写新的更美的篇章,用智慧和汗水铸就新的更大的辉煌!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力拼搏,勇于开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定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全力实施生态经济、宜居城乡、善治河源、文化河源“四大战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快经济、生态、文化“三大崛起”,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努力在全省山区实现率先崛起,建设幸福河源。
主要奋斗目标是:通过五年努力,初步建成现代山水园林城市、环珠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地、岭南生态休闲旅游名城。到2016年,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超11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7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党风政风民风进一步好转。
目标振奋人心,蓝图催人奋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上,河源正迈开意气风发的新步伐,书写崛起跨越的新篇章,描绘幸福美好的新画卷。只要我们紧紧盯住目标不旁移,牢牢抓住机遇不坐失,环环扭住发展不放松,五至十年后,一个生态、富裕、文明、幸福的新河源必将崛起在粤北大地! 今后五年,要全力实施好以下四大重点战略:
(一)实施生态经济战略,做大做优经济“蛋糕”
发展生态经济,创造绿色财富。发挥生态优势,推进产业集聚化、节约化发展,把绿色变成财富。大力发展“四新”等生态工业。理顺和创新市高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全力推进市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把高新区打造成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载体和主引擎;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促进产业关联、配套和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链条,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形成若干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扶持一批实力强、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技改扩能、上市融资和合资合作,培植若干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建设“质量强市”,创建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商标,建设环珠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推进建设旅游强市,打造国家级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打响“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红色经典”旅游品牌,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广东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岭南生态休闲旅游名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教育培训、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商旅、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推动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城市商圈,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基地,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和基础农业,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农业,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切实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以灯塔盆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打造广东重要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打响“万绿河源·绿色食品”品牌。
推进富县强镇,壮大县域经济。建立健全富县强镇激励机制,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富县强镇的主战场。创新园区开发经营模式,提高县区招商引资能力和水平,推动各县区产业转移园扩规模、强配套、促集聚、增效益,加快培育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主导产业,全力打造效益园区;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创办工业园,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坚持把资源精深加工作为富县强镇的主攻点。转变资源开发方式,着力引进战略投资企业参与资源开发,引导现有矿业企业科学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益,规划建设一批特色资源产业基地,做大做强资源型产业。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县强镇的主动力。进一步优化民企发展环境和条件,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富县强镇的主抓手。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和有序开发,提高经营城市水平,推动各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大力发展专业镇、专业村,着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构建交通枢纽,改善发展条件。掀起交通建设大会战,加快推进途经河源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加大国、省、县道改造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全面提升河源作为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构建完善市区“六纵十三横”路网,打造若干条城市快速路,推进城南客运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城市交通配套设施,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形成通畅、便民、安全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实施农田水利、治洪治涝保安和村村通自来水“三项民生工程”为重点,加快重大水利设施建设,推进万绿湖直饮水工程,加快市区、城镇水源工程建设,构建现代水利系统,促进人水和谐发展。加快推进河源电厂二期等重大能源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加强能源储备和能源应急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结构合理、稳定可靠、安全环保的能源保障。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融合,加快各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开展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示范,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面向民生、城乡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
优化要素配置,强化发展支撑。建立健全以产业为依托、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重点、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加强与名院名所名校名企对接,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支持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增强以科技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能力。积极引进各类区域性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强非融资性金融机构监管,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加强市域资源的统筹,推动土地指标、环境容量、电力供应、扶持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集中,提高发展资源的利用效益。
(二)实施宜居城乡战略,打造景观优美之城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面提高环境保护能力。严格把好环保准入关,构建完备的环保执法监督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加快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环保治污能力。加强重要水源水质保护和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饮用水安全。提升农村环境管理水平,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矿山尾矿库、土壤污染治理,强化矿产资源依法管理开发,坚决打击非法采矿行为。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确保实现“十二五”污染减排总量控制目标。
创建省林业生态市,全面提升林业生态质量。大力建设生态景观林带,全面开展“十年绿化河源”行动,认真实施“五大绿色工程”。加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和落实全面封山育林各项政策举措,严厉打击纵火毁林、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强化生态公益林、防护林、水源涵养林以及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加强桉树人工林和油茶种植规范管理,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和林业产业。
创建省低碳示范城市,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开展碳汇基地试点,发展森林碳汇交易。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推广应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确保实现“十二五”GDP节能降耗目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严格保护耕地,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面改善城乡环境条件。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三规合一”规划,完善城乡规划体系,逐步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布局。按照“东拓西优、南扩北连、中心提升”的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建设“两区九中心”,推动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在东江“一江两岸”科学布局若干功能片区,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城市综合体和标志性建筑,打造新的城市中轴线。积极推进“公园城市”和“万绿水城”建设,加快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和绿道网,建设现代山水园林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巩固“创卫”成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动创建国家级、省级卫生县城,开展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活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万村百镇”整治工程和宜居村镇“六个一”工程,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村和名镇名村,改善城乡居住环境条件。
(三)实施善治河源战略,营造安定和谐家园
大力保障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强化基本生活保障。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残疾人、下岗职工、失地失居群众、单亲特困家庭、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外来工基本权益;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完善优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优抚水平;加强价格监管工作,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强化城乡就业保障。完善面向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和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健全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加强就业援助;实施创业富民计划,改善创业政策环境,提高全民创业的层次和水平;加强劳动执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强化群众健康保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引导民营医疗机构有序发展;注重发展医疗保健事业,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外来工医疗保障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计生管理机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强化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强化奔康致富保障。深入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推进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就业扶贫,全面解决农村低收入农户住房困难问题,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继续落实水库移民后扶政策,不断提升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完成水库移民住房改造和广东(东源)水库移民“双转移”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改善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平安河源建设,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严厉打击和有效防范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维护政治安全。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深化平安创建基础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增强群众安全感。完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健全和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安全生产,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救援体系,增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坚持党管武装,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创新基层管理模式,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构建大综治、大调解、大保障、大服务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充分发挥“两个信访大厅”和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平台作用,大力推进和创新网络问政,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四访”和信访包案,努力化解历史积案;构建全覆盖、多元化的调解组织体系和“大调解”格局,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新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党政组织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增强基层群众组织自治和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发挥群团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纽带作用,积极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推进创建“六好”社区,加强和改进城乡社区服务。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互联网综合管理格局,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健全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更好地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侨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河源崛起。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和落实城乡社区居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推进法治河源建设,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区)创建工作,挖掘和弘扬客家法治文化,大力推进阳光司法、阳光审务、阳光检务、阳光警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促进法治惠民。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完善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公共财政、政府采购、投融资、要素市场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收入分配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改革创新,进一步理顺市与区管理体制,不断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四)实施文化河源战略,培育新一代河源人
突出提高教育质量,全力创建教育强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大众教育的普及为基础,培育新一代河源人。大力推进创建教育强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积极引进高等、中职教育机构和文化机构,完善东江教育城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东江教育城承载力和影响力。推进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示范中职学校,支持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办出特色和品牌,巩固提高“普高”水平。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引导民办教育良性发展,完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一批名师,打造一批“南粤名校”,加强基层师资人才培训,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突出完善文化设施,致力建设文化河源。深入挖掘“两地”文化,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革命遗(旧)址保护修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积极扶持基层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繁荣文化艺术创作,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加大力度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发展文化产业,规划建设若干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着力引进和培育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各类文化人才。
突出提升道德素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大力弘扬新时期河源人精神。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切实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提高党建水平,增强执政能力,为率先崛起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在实现崛起、迈向小康的征程中,各级党组织是关键和核心,广大共产党员是先锋和骨干。我们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经受住“四个考验”,防止“四种危险”,为率先崛起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一)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加强理论武装,强化率先崛起的思想保证
先进的理论推动实践,坚定的信念成就事业。我们要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用党的先进思想发动群众、激励群众,引导党员干部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人生观和幸福观,使率先崛起成为全市党员干部的共同目标,使幸福河源成为全市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景,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凝聚拼搏进取的精神力量。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网上学习、党校培训等制度,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念,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争做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开拓者。
(二)以提升素质能力为重点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率先崛起的人才保证
干部是事业的第一财富,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要加大力度培养、引进大批优秀干部和人才,形成各方面优秀干部健康成长、各领域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坚持凭德才实绩用干部,以德为先、以绩为据,完善从基层和一线选拔干部制度,特别注重从经济发展主战场、项目推进最前沿、民生改善第一线、机关工作关键岗选用干部,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配优配强配活各级领导班子,完善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制度,把各级领导班子建成善于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廉政勤政善政的坚强领导集体。注重选拔培养和使用好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及专业技术干部,加强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建立市、县区、乡镇干部联动交流轮岗制度,鼓励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基层一线、关键岗位历练,培养一大批敢负责、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领导干部。坚持党管人才,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加快培育、引进和集聚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重视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干事活力和创业热情。
(三)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率先崛起的组织保证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完善和落实创先争优评价办法,持久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浓厚氛围。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管理模式和活动形式,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做好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社会各领域有效覆盖并充分发挥作用。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党建新格局。认真做好新形势下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激发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强化大学生村官跟踪培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教育培训和管理考核,建立健全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健全党内生活制度,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健全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党委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监督作用。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推进基层党务公开,推行党代表任期制,完善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民主自治机制,稳步推进机关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强化党建带群建,进一步激发群团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为党的事业打牢群众基础。
(四)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加强作风建设,强化率先崛起的作风保证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执政根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切实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把更多人力放在做好群众工作上,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推动机关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核心任务和基本职责,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把更多精力花在增进群众感情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心关心群众疾苦,善于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做好群众工作,促进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把更多时间用到问计问需于民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公仆信箱”、“公仆微博”等作用,完善和落实涉及民生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制度,建立健全民意调查和测评制度,在问政问计问需于民中增长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把更多财力用在办好民生实事上,每年为群众办好一批实事,解决一批难事,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科学发展的成果。
(五)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抓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强化率先崛起的廉政保证
党风廉政建设事关人心向背和事业成败。我们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构建具有河源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说服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廉政教育,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四个基地”建设,打造客家古邑廉政文化品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扬正气、做表率,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切实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积极探索和有效运用“制度+科技”预防腐败经验,认真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工作格局,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切实增强反腐倡廉监督的制衡力,加强对重点人员、重要岗位、重大事项的全程监督,推进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尽快实现实时在线监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增强惩治腐败的威慑力,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整顿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以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保障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率先崛起的光荣使命催人奋进,幸福河源的美好蓝图激荡人心。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同心同德谋发展,群策群力推崛起,全心全意为人民,决不辜负省委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为建设幸福河源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