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江沿线某省进入汛期。为确保汛期水质稳定,该省环境监测中心对数十条国考断面周边支流及多个排涝泵站水质开展跟踪调查和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近半数的支流和排涝泵站水质处于Ⅴ类或劣Ⅴ类,污染物浓度较汛期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水质阶段性下降明显。
在对这些支流和排涝泵站水质变差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污水被拦蓄是导致这一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省地处江淮两大流域下游,水系发达,但也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为调度水资源、排涝泄洪、调蓄水量,修建了5000多个闸坝。众多闸坝在发挥水资源调度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拦蓄污水的风险。尤其在汛期雨量激增期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外灌,雨污混流、农药残留冲刷、养殖尾水外溢等因素叠加,导致拦蓄污水的污染物浓度激增,给地表水环境质量带来极大的隐患。
据该省2022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10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为91.0%,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而拦蓄污水导致汛期水质变差,已成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短板之一。各地生态环境和相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拦蓄污水的监管与治理,多措并举、补齐短板。结合笔者调研各地的监管与治理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摸清底数、查明源头、分级管理。摸清底数是科学治污攻坚的前提,查明污染源是科学治污的基础,分级管理是科学治污的保障。各地可结合排污口“一口一策”排查整治工作,将闸坝纳入排查范围,查清底数和位置,确保全部闸坝纳入监管范围。查清底数后,对河道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污染源进行摸排,摸清汛期拦蓄污水可能的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种类。根据污染强度和污染源种类,“一闸一策”、分级管理。对汛期排水量大、污染物浓度高难处理难降解的企业,要制定汛期削峰减排应急预案,分别确定减排目标、减排方式,根据气象条件在降雨期间督促启动落实,从源头减少企业排水量,减轻管网压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各地应根据汛期雨量和拦蓄污水进水情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积极推进分布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分级滞蓄、逐段治理,实现汛期污染负荷减量。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通过托运或导流的方式,将拦蓄的污水转移到附近的污水处理厂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拦蓄污水溢流入河。拦蓄污水的河道沿线村镇街道要充分发挥“河长制”的作用,责任到人。将河岸巡视、水面清理和管护等工作纳入河长的日常工作考核内容,按照“早排查、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原则,加强对河道沿岸各类排口的动态监管,严查雨洪排口晴天出水、雨污混流、尾水直排等易造成汛期水质严重下降的违法违规现象。
强化部门合作。汛期水质明显滑坡大多发生在暴雨期间,生态环境部门应加强与气象、农业农村、市政设施、污水处理厂等部门和单位的合作。气象部门在预测到暴雨气象信息后,及时通知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第一时间组织开展高风险行业和重点区域汛期环境风险隐患排查自查,确保各类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农业农村等部门要积极采取汛期前禁止喷洒农药、加固养殖池塘围堤等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进入河道。市政设施等部门可以立即对雨水管网、污水管网进行巡查,减少混流、溢流等现象。污水处理厂在暴雨前,要集中加大污水调配力度,尽力降低管网水位,充分发挥不同位置、不同高差污水处理厂分级滞蓄作用,错时延长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行时段,最大限度提升污水处理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