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能源安全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以下简称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能源转型需要,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加快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也有多位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提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配置呼唤数字化
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燃烧,转变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污染物减排已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关注点。其中,利用新能源发电成为重要环节之一。
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抓住了电能利用,也就抓住了新能源迈向清洁低碳的“牛鼻子”,而如何让电能使用更高效、让资源配置更精准,也成为新能源助力污染减排的下一个议题。
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出行成为讨论的焦点。“今年春节返乡途中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充了两次电,但因为排队使用充电桩的车主太多,旅程被迫延长了4小时。”在北京工作的新能源车主羊先生向记者回忆。
机动车行驶带来大量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而以电能为驱动的新能源车缓解了尾气排放导致的污染。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提升,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86.1万台。不久前,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2024年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今年全国计划新增公路服务区充电桩3000个、充电停车位5000个,以持续提升公路沿线充电服务保障能力。
一方面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是提升新能源基础设施运营服务水平。“为什么不能推出一种类似餐厅取号的充电桩排队叫号服务,给车主发一个动态验证码,这样既有了先来后到的规矩,也能合理配置资源。”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提出自己的看法。
事实上,这样的设想正在成为现实。记者了解到,目前,四川、湖南等地已推出了充电桩数字化平台,覆盖全国充电桩的平台也正在探索中。
能链智电创始人、CEO王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充电设施网络存在布局不完善、服务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完成对于车机及能源消费的数字化匹配和精准导流。在强化“一键找桩”推广、普及“一键加油”服务的基础上,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交通能源数字化的支持力度。
数字化技术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不仅仅是交通,在新能源电力的各项产业形态中,数字化技术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前,全国政协委员阮前途在《关于新形势下推进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建议,支持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
“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是‘双碳’目标下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议科学制定数智化坚强电网建设行动方案,并纳入各省能源规划和信息化规划,做好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推进大电网、配电网、微电网等多种形态有机衔接。”阮前途在提案中表示。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将为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哪些新动能?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本报记者表示,这将给新能源产业带来诸多变革。“比如,数字化技术可以实时收集和分析能源系统的运行数据,包括能源的生成、分配和使用情况。企业可以据此精确了解能源的使用效率,发现能源浪费的环节,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这不仅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可以降低碳排放量。”
目前,已有一些突出的案例展示了数字技术与新能源产业的成功融合。
“国内一些电力公司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预测风能和太阳能的产量,从而优化电网的运行;有企业则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新能源设备的预测性维护,在设备出现故障前进行预警和维护,避免设备故障导致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向记者介绍。
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海域,离岸约 67公里处,32 台金风科技 GW184—6.45MW 智能海上风电机组徐徐转动。盐城国能大丰H5#风电场正源源不断地将风能转化为清洁电力。在刚刚过去的2月,这座风电场就实现单月发电量8118万千瓦时。无污染、零排放,海上风电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块绿色招牌。
“我们将先进的激光测风传感技术和智能风机控制技术相结合,为机组提供智慧的‘大脑’,可以精准地提前感知机组来流风速、风向与湍流强度等流场信息及其变化,大幅降低机组载荷,有效优化发电量,提升机组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从而更加高效且安全地输出绿色电力。”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江苏慧风副总经理田徐平告诉记者。
二者融合尚需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协调
以风电、光伏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正在依托技术创新,改变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
“上述成功的实践都需建立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上,否则就会出现‘互不兼容’的局面。”朱克力对记者表示,推动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难点在于加强两者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包括建立跨界合作平台、资源、技术和知识共享等多个方面。
阮前途在提案中建议,要完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标准,明确新型配电网设计标准和技术导则,推动智能配网标准化发展。聚焦“清洁低碳”“安全稳定”“效率效益”三个维度,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评价体系,指导各地有序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建议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建设,加大省级层面统筹协调力度。支持有条件的省份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成立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细化明确相关成员部门、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阮前途表示。
此外,他建议应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统筹衔接一、二次能源价格政策,研究建立能源转型成本合理疏导机制,加快提升新能源在电力市场的参与度;完善适应新型主体互动需要的市场机制,针对储能、电动汽车、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数据中心等新型主体,结合其物理特性和经济特性,持续完善市场准入、市场品种和交易组织,激励主体参与系统调节。同时,完善绿色电力供给消费体系,加快推动绿证核发全覆盖、绿色消费核算与认证、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协同运行等工作,持续扩大绿电交易规模,充分反映新能源绿色环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产业在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同时,同样需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隐私保护措施。”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执行主任袁帅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