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日诸多上市公司2024半年报公布,我国新型电池,特别是锂电池的市场份额持续增长,锂电固废处理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锂电池含有镍、钴、锰等重金属元素以及含氟电解液等有毒有害物质,如不规范利用处置可能导致严重的二次污染。近日,围绕我国有哪些锂电固废处理的主流技术、鼓励政策等公众关注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固管中心)相关专家,进行了相应解读。 中国环境报:目前,我国锂电固废处理主流技术有哪些? 答:早在2021年,生态环境部就发布了《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废锂电池处理技术规范),规范了废动力电池处理过程污染控制要求,并督促指导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电动自行车废蓄电池拆解处理过程中的环境监管,推动提升废动力电池处理污染防治技术水平。 具体到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湿法和火法技术。火法处理主要通过高温熔炼的方式分解去除有机黏结剂,同时使得电池中的金属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等,以便回收金属盐的粗料。原料适用范围广,工艺操作简单,适合规模化生产,但能耗大,易产生有害气体,且无法较为系统地对大部分金属和组件进行回收,例如锂等金属在回收过程中丢失,造成资源的浪费。 湿法回收技术主要是针对焙烧、破碎、分选后获得的电池正极活性材料,以化学浸出为手段,将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金属组分转移至溶液中,再通过萃取、沉淀、吸附等手段,将溶液中的金属以化合物的形式回收。使用湿法冶炼能够较大程度的回收废电池中的稀贵金属和其他金属,且具有较高的回收率和纯度。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的产业化处理能力的技术路线主要是湿法处理工艺。 中国环境报:我国的锂电固废处理技术管理政策,鼓励哪些技术发展方向?在促进锂电固废等废动力电池高值回收方面,有哪些技术发展路径? 答:在废锂电池处理技术规范中,规定了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处理的总体要求、处理过程污染控制技术要求、污染物排放控制与环境监测要求和运行环境管理要求。 在技术发展方向方面,明确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处理企业应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 在促进锂电固废等废动力电池高值回收方面,明确解体电池单体的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处理企业,应至少具备将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加工成废电池电极材料粉料的能力。 此外,我们积极推动完善废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制度,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明确要求建立车用动力电池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规定。同时,我们还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建立完善废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法规政策和工作体系等。 中国环境报:对进一步加强先进锂电固废处理技术推广应用方面,是否有相应的政策规划?在促进锂电池综合利用方面,固管中心做了哪些工作? 答:近年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相关要求,生态环境部按年度征集筛选一批锂电固废处理领域先进技术纳入《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遴选了一批锂电固废处理领域先进技术,指导地方加大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2023年以来,为促进废动力电池安全、环保、高效、规范回收与再利用,固管中心组织开展了废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试点工作,指导有关试点企业全面提升废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环境管理水平。从成效看,有关试点企业通过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健全环境管理制度、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措施,形成了一套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环境管理模式,有效推动废动力电池的绿色、高效和规范回收利用。 下一步,固管中心将持续深化试点工作,促进锂电固废处理行业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推动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