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源再生资源网!今日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无废社区”生活垃圾处置的武汉经验与思考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4-12-03 11:05:50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强调,要推进废弃物的精细化管理和有效回收,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水平,推进“无废城市”建设。2022年4月,湖北省武汉市成功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市民是社区的建设者。武汉市积极践行“一区一策”的“无废社区”生活垃圾处置策略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经验如下:

健全渠道开展常态化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起点。垃圾分类要因地制宜地“一区一策”予以落实。武汉市根据地区情况完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在已经有完备垃圾分类收集体系的中心城区,重点督促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和厨余垃圾生化处理,在新城区稳步扩大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同时,积极加强垃圾处置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一方面,对新沟、星火、锅顶山生活垃圾焚烧厂进行产能技术改造升级;另一方面,选址扩大处置能力,加快建设千子山、长山口、陈家冲3个新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与超大城市相匹配的垃圾处置体系。完善分类收集车辆等设施,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加大预处理能力,如压缩体积、破碎硬物等,便于后续处理。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实现垃圾减量。垃圾减量是建设“无废城市”的重要一环。垃圾减量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配合,协同完成。在政府层面,要强化法治支撑引领。《武汉市2024年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工作方案》狠抓源头减量,鼓励邮政、快递、外卖和食品等行业推行简约包装,引导旅游、住宿等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推广用菜篮子、布袋子和环保纸袋代替塑料包装;鼓励优先采购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的办公产品;引导消费者适量点餐,持续性开展“光盘行动”。在社会层面,武汉市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多种渠道强调垃圾分类和减量的重要性,积极赋能传授公众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的方法和技巧。学校以组织主题班会、开展实践活动等形式,从小培养学生的减量意识和分类能力。借助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新媒体平台,宣传垃圾分类及减量的最新政策、实用指南和成功案例。注重发挥社区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在社区公告栏张贴宣传海报、举办垃圾分类讲座等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行动,减少垃圾产生。在个人层面,通过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武汉市民自觉改变个人生活习惯,将垃圾分类融入日常生活中,培养绿色消费习惯,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实现物品多用途使用。

最大限度实现垃圾资源化转化。武汉市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推行“大分流、细分类”的策略。对高值废物,武汉市建设了便利的可回收物和再生资源交投点,推进分拣中心和集散场所建设。在小区设置智能回收箱,居民可以扫码投放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引导电商平台、生产企业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上门回收废旧消费品,实现回收与再利用的紧密衔接。对低值和有害废物,武汉市严控工业固体废弃物、园林垃圾、农业废弃物等进入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并在具备条件的区域推广家庭厨余垃圾处理装置。在具备条件的小区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预计到2025年,武汉市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7%、回收利用率38%的目标。

实现全过程垃圾无害化管理。垃圾除了可以资源化利用的部分外,还有无法循环甚至有害的部分。对这些具有危害性的垃圾,必须确保其在收集、运输、储存、处理、处置的全过程中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在垃圾收集环节,教育公众分类处置,将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分开,减少有害物质混合。在运输环节,使用封闭式垃圾运输车辆,确保垃圾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对道路和环境造成污染。在垃圾储存环节,确保设施达到环保标准,具有良好的排水、通风和防渗漏系统。对储存设施进行实时监控,防止有害物质泄漏,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保护。在垃圾处理环节,采用高温焚烧、生物处理等技术,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有害气体和固体废物的排放。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科学管理,使用防渗漏衬层收集和处理渗滤液,防止地下水污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