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当每日最高气温大于31℃时,便有可能中暑。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姚莉介绍,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中暑后人们会出现头晕、呕吐、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姚莉表示,“头晕、大汗、乏力、胸闷、恶心、四肢无力及发麻”等是中暑的前兆。如果在高温环境下出现以上症状,要考虑中暑的可能。根据症状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对中暑的认识,却也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白天室外才会中暑
不少人会疑问,老人在家没出门,怎么会中暑呢?姚莉表示,中暑是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所致,炎热的夏季,即使在夜间,一些老房子通风不良,部分老人担心开空调浪费电或没有安装空调,也同样会导致中暑。
误区二:天热才会中暑
生活中一些产妇坐月子怕风,以及一些感冒发热的患者用被子捂汗的错误方法,都会影响机体影响散热过程,导致体内热量短时间急剧增加,可能诱发中暑。
误区三:中暑物理降温,
酒精擦拭
中暑患者应避免含酒精饮料,同时也不可用酒精擦拭皮肤降温,因为酒精可经皮肤吸收,给患者带来更大损伤风险。喷雾、喷洒冷水、风扇,甚至浸泡冷水中,都是可选择的物理降温方法。但应警惕过度降温可能导致低温症。
误区四:藿香正气水、
人丹、十滴水是预防
和治疗中暑良药
中暑是机体脱水、电解质丢失、散热障碍,应该根据致病机制相应处置。阴凉、冷水、风扇降温,补充电解质饮料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误区五:中暑发热,
口服退热药降温
中暑在大量出汗之后,出现体温调节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而所谓退热药会进一步造成多汗,加剧水电解质丢失,从而加重病情。中暑发热应采用物理降温手段,严重热射病可将患者浸泡在凉水中,直到神志清醒后再离开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误区六:中暑多汗,
大量饮水
炎热夏季,室外工作和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同时会伴有电解质丢失,此时单纯大量饮水,会导致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脑水肿昏迷。因此,应该少量多次饮水,最好服用补液盐或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姚莉提醒,搬移、降温、补水、促醒、转送是中暑后的应急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