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源再生资源网!今日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交易市场 > 市场分析
碳市场出台重磅法规,对控排企业影响几何?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4-05-17 16:17:34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历经多年探路试点后,碳市场期待已久的一项法规终于出台。今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了国务院令,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规,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

《条例》通过明确市场规则,为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框架和指南。不仅规范了企业的交易行为,更确保了交易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为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碳排放大户”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升对碳市场了解、预判,规避易错环节

随着《条例》的实施,企业为了转型升级,参与到碳交易相关环节中,企业如何更好地适应法规要求?

“碳市场里的买卖双方都是控排企业,一些企业有购买需求,另一些有售卖需求,于是便会产生了交易。”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法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明明告诉记者,目前,重点排放单位主要扮演买方和卖方的角色。若作为买方,可能分为履约购买和投资两个层次。买方主要会受碳市场价格波动和风险影响。例如,购买时可能会降价,这可能会对投资方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企业需要提升对碳市场的了解程度和预测能力。

“与此同时,国家会对碳价格的非正常波动采取一系列措施。”刘明明介绍,例如,国家可能会有储备配额。如果碳市场价格过高,企业需要履约,不得不购买的话,成本自然会过高。国家可能会放一些储备配额扩大供给,从而降低价格,减轻企业负担。这种非正常波动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

“企业在交易中作为重点发控单位,还需要注意碳排放数据的监测报告环节,确保真实可靠。”刘明明告诉记者,如果数据造假,对企业来说,责任重大,受处罚风险大,得不偿失。

刘明明表示,企业要找到可靠且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承担相应责任,防止因技术服务机构不专业或出现问题给企业带来损失。例如,有些企业找咨询机构或中介购买配额,结果无法交付。

“企业在交易环节还需要注意交易的可靠性以及对方能否交付的风险。”刘明明告诉记者,无论是具有履约义务的重点控排单位,抑或对碳市场投资感兴趣的企业和个人,在投身碳市场交易前,首先要充分了解碳市场相关流程,熟悉交易规则,事先调研和预估交易风险,包括交易产品的市场行情和政策趋势等,还需对交易相对方进行必要的资信调查,以决定是否实际合作,不要贸然进场交易。

平衡成本与效益,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市场机制特别是碳交易市场机制,将对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先进低碳技术发挥重要作用。碳交易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形成合理碳价构建碳排放激励约束机制,即“碳排放要付费,碳减排有收益”。

作为先进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的主体,企业更加注重应用碳交易市场推进先进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实践碳管理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和低碳技术创新,企业该如何平衡投入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昆山杜克大学可持续投资研究项目主任张俊杰告诉记者,低碳技术创新涉及当期投入成本与未来收益的权衡问题。低碳技术存在正外部性,即企业减碳的效益为全球所共享,低碳技术的扩散也未必能够给企业带来充足的财务回报。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优先关注共生效益强的低碳技术创新。张俊杰告诉记者,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减排温室气体,也能够帮助企业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优化生产流程,从而在获得气候效益的同时改进财务绩效。

张俊杰表示,一些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智能调配生产资源,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能耗;对现有建筑进行脱碳改造,提升能源效率。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直接节约企业的运营费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还可以通过减少碳排放量,将多余的碳配额拿到碳市场进行售卖,从而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张俊杰说。

对此,刘明明也告诉记者,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进行碳减排,还是通过碳市场履约,都需要自己进行平衡。

一种情况是,企业自主减排。刘明明表示,企业进行碳减排通常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节能减排设备的购置、技术改进、培训等。假如,企业减少一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需要花费50元,而目前碳市场一个碳配额需要80元,企业自然会进行碳减排。如果企业减排效果好,实际排放量降低了,如政府分配给企业10000个碳配额,而实际排放为8000个,那么剩余2000个就可以在碳市场进行售卖。这样企业能够通过减排技术的投入获取一定的利润。

另一种情况是,参考碳价格。刘明明告诉记者,如果减排成本比碳市场配额的价格高,可以选择去购买碳配额。目前,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市场已经启动,可以购买CCER,价格相对便宜一些,未来许多成熟领域的项目将会在CCER市场获得核证自愿减排量,随着供应量的增加,价格会进一步降低。

“企业要综合考虑整个碳市场情况,特别是交易产品的价格问题。”刘明明说,碳价格至关重要,好的价格机制可以让企业作出一个科学预测,从而降低成本。

总体而言,企业应充分认识碳交易是促进企业实现碳减排、推进先进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重要途径;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碳排放管理水平,建立内部碳排放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碳资产管理能力,积极参与碳交易,通过研发和推广应用低碳技术获得有效的经济激励,也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探索更多实现路径。

优化碳资产配置策略,实现效益最大化

《条例》实施后,企业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刘明明告诉记者,一般而言,碳排放配额充足、技术创新能力强、生产效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将更容易在碳交易市场中获益。企业通过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原材料碳强度,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碳排放,在碳交易市场中取得更多的碳排放权,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那些主动参与碳交易、制定有效的碳管理战略的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获得碳交易市场的新机遇,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刘明明说。

张俊杰告诉记者,这要求企业首先要尽可能降低履约成本。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并优先投资于减排潜力最大的环节,确保资金投入能够产生最大减排效果。

“企业也要优化碳资产配置策略。”张俊杰表示,企业要清晰掌握自身的边际减排成本曲线,然后根据市场碳价来选择减排量,最后根据配额量与排放量的差异制定碳市场交易策略。如果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低于碳价,自身减排是最优选项,否则购买碳配额的成本更低。

随着CCER交易的重启,企业可以通过参与碳汇项目,缓解碳配额的供需矛盾,降低控排企业的减排成本。重点排放单位可以购买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以抵销一定比例的碳排放配额清缴。

张俊杰告诉记者,对于履约存在困难的企业,尤其是燃气机组和承担民生保障任务的重点排放单位,可以利用履约豁免机制和灵活机制,通过配额豁免、预支、个性化纾困等手段,帮助企业实现平稳转型。

此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碳市场涉及企业的经济利益,一些企业可能对参与碳市场持观望态度。需要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对碳市场的认识和参与度。另外,随着全球碳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碳市场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建设和管理水平,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随着碳市场的发展,企业应该抓住机遇,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绿色发展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获得碳交易市场的新机遇,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