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 ||||
|
||||
编者按: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是扩大内需、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最近,省商务厅商改处对我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在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以社区回收网点为基础、以回收市场为中心、以加工利用为目的、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四川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路。现将该调研报告摘编如下,供参阅。 一、发展现状 (一)回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再生资源数量在大幅增加的同时,品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设施设备更新提速,产生了大量废旧机电设备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转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加快,产生了大量废旧汽车、家电等,拓展了再生资源回收空间,带动回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有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13752家,回收网点13191个,总面积927748平方米,从业人员145723人,年回收再生资源近500万吨。回收行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计划经济时期原物资部门和供销社系统垄断经营的状况已被打破,个体、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多元化投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格局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省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中回收企业达8821家,其中公有制企业125家,占1.4%;非公有企业8696家,占98.6%。非公有制回收企业已成为我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骨干,逐步涌现出四川万家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四川川北再生资源市场有限公司、资阳市鸿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回收企业。 (三)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全省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建设步伐加快,逐步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市场。2006年9月竣工的成都市锦江区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8.8千㎡,货物堆场8千㎡,分设了废旧金属、废旧家电、废旧家具等8个交易区,经营门面188间,入场商家120户,从业人员1200余人。2007年8月开业的四川川北再生资源市场,第一期建筑面积5.2万㎡,入场商家168户,年交易额6千多万元。内江牛棚子废旧物资市场的经营业主达1100多户,从业人员7300多人,废旧物资加工厂170多家,年回收总量150万吨,年经营总额54亿余元,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目前,内江市已与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总公司签署了投资32亿元的合作框架协议,拟将该市场建设成为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四)成都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初见成效。2007年3月,成都市被确定为全国24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商务、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意见》,市财政安排了专项扶持资金,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按照“统筹规划、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原则,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2007年选择锦江区先行试点,建成回收市场1个,规范的社区回收网点74个,投入回收三轮车300辆;今年,金牛、武侯和青羊区各建成回收市场1个,六城区社区回收网点建设也全面铺开,并建成规范的社区回收网点140余个。规划到2010年,全市将形成以“社区回收为基础,回收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今年7月,成都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通过了商务部的阶段性验收。 (五)灾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逐步恢复。“5.12”汶川地震使我省特别是灾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受到重创,回收企业损失巨大。据对成都、绵阳、德阳等6个市的12个重灾县(市)的不完全统计,损毁回收市场7个,回收网点2027个,受损面积22.2万㎡,损失金额为3亿元。全省广大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努力克服地震灾害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回收市场及网点恢复重建工作,逐步恢复了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对于提高灾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减轻灾区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推动灾后恢复重建,起到积极作用。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还不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由于长期以来存在再生资源等同于“垃圾”和“破烂”的模糊认识,对回收行业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相对缺乏,妨碍了回收行业健康发展。二是企业规模小,现代化水平低。近年来,由于行业准入条件低、资金和技术投入少,全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普遍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多数企业缺乏应有的收储、拆解、加工利用等设备,经营管理粗放现象比较突出。三是网点布局不合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行业发展规划,回收网点少,布局不合理,导致居民交售再生资源存在困难。四是回收率低,污染环境。受利益驱使,普遍存在对废钢铁、废铜、废铝、废纸等利大的品种积极回收,废玻璃、废塑料等利小的品种少收或不收的现象,导致大量低效益再生资源流失为垃圾,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五是金融危机影响明显。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呈现萧条景象。钢材、纸张、塑料等原料价格大幅下降,使回收企业的利润缩水,有的甚至发生亏损,迫使许多中小型回收企业减少或停止了回收行为,一些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的大企业也是惨淡经营。 三、对策建议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加快我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是实现“两加快”战略部署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减轻灾区生态环境污染,推动灾区恢复重建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环保设施等建设投入加大,将扩大再生资源的规模,带来更大的回收利用空间,有利于回收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拉动新的需求。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快建设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推动试点工作。推广成都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经验,在全省选择部分条件适宜、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有积极性的二级城市,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完善社区回收网点,加强回收市场建设,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健全促进体系,逐步形成以社区回收网点为基础,回收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布局合理、网络健全、设施适用、服务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二)建立社区回收网络。鼓励大型回收企业对目前“散兵游勇”式的走街串巷回收进行引导和规范,逐步在社区建立一批“七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计量、统一车辆、统一管理,“四规范”即规范服务项目、规范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标准、规范服务地点的回收网点。同时,采取定时、定点上门回收或电话、网络预约上门收购等,创新对企事业单位等的再生资源回收方式。 (三)规范提升回收市场。推动各地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和区位优势,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以改造、规范、提升现有回收市场为主,新建为辅,完善市场的回收、分拣、储存、初级加工、交易、集散、信息发布、价格形成等功能,逐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分明、运行规范的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市场。 (四)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大型回收企业按照市场规律,以整合网络资源为基础,以建设项目为核心,以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手段,积极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建立回收网点,投资改造、提升或新建回收市场,并支持其进行组织、管理和技术创新,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无害化,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全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是企业利润低、社会和环境效益高的公益性行业。政府应积极研究建立促进体系,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对龙头企业实施的社区回收网点建设、改造以及回收市场基础设施、污水及废弃物处理设施等建设项目,给予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 (六)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要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齐抓共促局面。各地商务、发改、公安、建设、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贯彻国家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切实履行职责,依法加强行业监管,促进本地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发展。 (七)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和重要作用的宣传力度,彻底扭转再生资源回收等同于“捡破烂”的偏见,提高全社会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的认识,引导社会公众普遍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的意识,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