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河源调查队 2011年3月23日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河源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部署,立足增总量、优结构、扩需求、重民生、强后劲,坚持践行“三反”理念,全力推进“三大崛起”,大力培育发展“四新”产业,全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47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增幅比上年提升3.4个百分点,比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高出2.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6.7%,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高出0.7个百分点,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加快了0.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1.8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63.59亿元,增长19.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7.8%,拉动GDP增长1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51.71亿元,增长6.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88.11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8.1%。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上年的13.1:52.0:34.9调整为13.0:55.2:31.8。 民营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8%。全市民营经济单位数6.91万个,从业人员31.69万人,分别增长10.9%和2.5%。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09亿元,比上年增长24.3%,比“十五”期末增加了16.57亿元,增长了近两倍,五年年均增长24.1%,比计划目标高出4.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20.36亿元,比上年增长27.2%,五年年均增长2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0.85亿元,增支14.9%。各项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其中,用于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等重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7.0%、25.1%、16.4%、21.8%、48.4%和16.9 %。 价格水平呈上涨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3.0%,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8%。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是受菜价格上涨17.7%、干鲜瓜果价格上涨14.8%、粮食价格上涨10.6%、糖价格上涨10.2%、干豆类及制品价格上涨8.1%等因素的拉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9%。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9.5%。 表1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37.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15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47万个,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0.5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5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为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8%,比上年末下降0.27个百分点。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4.13万人,其中培训后转移就业3.97万人。全市产业转移园接纳本地劳动力10.7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仍然太小,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发展思路有待创新;招商引资质量和工业园区开发效益不高,发展后劲有待增强;节能降耗及环境保护压力增大;改善民生任务繁重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0.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9%。其中:农业产值62.23亿元,比上年增长5.3%;林业产值4.95亿元,增长7.8%;牧业产值26.01亿元,增长8.7 %;渔业产值3.63亿元,增长9.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23亿元,增长6.5%。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6.6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21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2.39万吨,比上年增加4.64万吨,增长5.3%,其中稻谷81.83万吨,增长5.1%。肉类总产量12.25万吨,增长8.1%。生猪出栏104.67万头,增长10.8%;生猪存栏97.23万头,增长20.5%。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05万吨,增长9.5%。 表2 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全市安排种粮、农机等补贴1.8亿元。新增新农村建设示范点102个。投入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资金12.6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6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8%。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8.2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3.4%。农村用电量4.09亿千瓦时,增长9.3% 。“千村脱困”政策全面落实,1117个贫困村全年共获分红款2601万元。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现有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的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20家,本年新增24家,其中省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增加2家和15家。辐射带动农户20.3万户,户均增收2800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32.50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5.79亿元,增长23.9%,“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1.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98.44亿元,增长19.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88.04亿元,增长32.1%;民营企业增加值101.34亿元,增长21.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56.78亿元,增长13.1%;重工业增加值159.01亿元,增长28.9%。 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初具雏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411家增加到442家,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由上年的7家增加到15家。矿产冶金、食品饮料、轻纺服装、医药制造、建材陶瓷、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七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6.7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1.9%。高技术产业得到提升,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3.47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3.8%提高至15.5%。手机产业加快发展,全年以手机生产为主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29亿元,比上年增长48.5%。 大部分主要工业产品增产。发电量、化学纤维、中成药、水泥、电话单机等产品产量增速超30%。化学原料药、钢材、瓷质砖、塑料制品、金属模具等产品平稳较快增长。
表3 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11.8%,同比提高18.6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12.7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90.53亿元,实现利润23.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5%和67.3%。亏损企业单位数、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分别下降17.1%和13.4% “一区六园”效益凸显。全市“一区六园” 规模以上工业投产企业252个,比上年增加8个。完成工业增加值126.21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增速比规上工业快5.3个百分点;实现入库税收8.48亿元,比上年增长8.6%。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88家,比上年增加2家;实现增加值17.31亿元,增长1.6%;实现利润总额0.84亿元,增长7.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2.7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9%。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6.72亿元,比上年下降19.4%;第二产业投资72.59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投资163.42亿元,增长28.6%,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4.07亿元,增长55.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8.95亿元,下降37.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26.12亿元,增长45.5%,城市建设投资15.85亿元,增长21.7%。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63.58亿元,增长19.7%;民间投资146.18亿元,增长30.9%;港澳台、外商经济投资32.98亿元,下降1.3%。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61.83亿元,增长24.9%;农村投资80.90亿元,增长17.9%。 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全市共安排88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投资额为150.14亿元,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额78.05亿元。年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82个,年投资额在5千万~1亿元之间的项目24个,年投资总额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32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广东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全市配网输变电工程、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东江商贸物流城、紫金御临门温泉二期等一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东源万绿湖东方国际酒店、市区“六路一桥”道路工程、市技工学校等15个重点项目顺利建成并交付使用。 房地产市场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达90.13万平方米,增长6.4%;商品房销售额25.57亿元,增长20.3%。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34.01亿元,建成投产项目1330个。新建四级以上公路915.1公里;改造县乡公路154.3公里,新增水泥硬底化村道573公里;新增发电机组容量11.52万千瓦;新增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163万千伏安,输电线路长度494千米;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52万户。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4%。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1.79亿元,增长12.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50.61亿元,增长17.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2.46亿元,增长16.1%。分商品类别看,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商品销售凸显亮点,实现零售额分别为3.02亿元和3.20亿元,分别增长1.07倍和12.3%。 “家电下乡”产品销售火爆。“家电下乡”政策全面落实,2010年全市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8.68万台(件),比上年增长1.58倍;实现销售金额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倍。全年财政兑付“家电下乡”补贴2273万元,比上年增长1.95倍。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7.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1%,“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8.8%。其中出口总额17.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4%,“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2.1%。“三资企业”是出口主力军,实现出口额14.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1.9%;民营企业出口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9%。在出口总值中,河源对香港、美国、欧盟、日本的出口额13.3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77.8%。 表4 2010年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 万美元 利用外资质量不高。至2010年底,全市工商登记在册的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80家,比上年增加68家。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8个,比上年增加59个,但合同利用外资仅为0.9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3.6%;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5.8%。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721公里,比上年增加73公里。全年客货运输量(不含铁路,下同)平稳增长。客运量3294万人,增长8.9%;旅客运输周转量38.18亿人公里,增长9.9%;货运量2244万吨,增长10.8 %;货物运输周转量34.02亿吨公里,增长11.5%。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7.5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4.7%,其中私人汽车5.92万辆,增长28.0%。民用轿车保有量达3.37万辆,增长32.2%;其中私人轿车2.85万辆,增长34.6%。 表5 2010年旅客运输量与货物运输量
邮电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00年不变价)46.32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68亿元,增长17.5%;电信业务总量44.64亿元,增长32.5%。本地电话用户56.9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3.51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3.4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5.03万户,新增8.33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达16.13万户,比上年增加3.53万户。 旅游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065.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8%。其中,国内游客1061.08万人次,增长26.9%;国际游客4.49万人次,增长8.7 %。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439.54万人次,增长19.9%。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08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88.52万美元,增长9.6%。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至年末,全市各类旅行社达32家;已评定的星级饭店2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3家;A级景区6个,其中4A景区3个。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形势稳健。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了五百亿元大关,达500.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0.43亿元,增长22.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4.33亿元,增长19.2%。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38.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43亿元,增长15.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86.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19亿元,增长25.8%,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2.59亿元,增长28.7%。年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比例为5.13%。全市金融机构账面净利润6.27亿元,增长7.2%。 表6 2010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 亿元 证券业务量有所下降。全市2家证券经营机构证券代理交易额329.59亿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为3.57亿元,下降14.1%;指定与托管证券市值为21.39亿元,增长20.9%;证券投资者队伍进一步扩大,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为54198户(其中B股1030户),本年新增16746户,增长44.7%。 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13家,其中财产保险主体9家,人寿保险主体4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20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3.11亿元,增长25.5%,寿险业务保费收入5.50亿元,增长27.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0.59亿元,增长67.5%。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及给付2.54亿元,增长18.7%。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51亿元,寿险业务赔付支出0.73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0.30亿元,分别增长10.9%、27.7%和45.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283所,在园幼儿8.24万人,全市学前教育幼儿入园率为67.42%,比上年提高7.32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共有小学1260所,在校学生25.51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初中151所,在校学生16.87万人;高级高中15所,完全中学24所,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24万人。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上年的73.53%提高至86.34%,全市新增普通高中学位0.96万个。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5.22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7258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341人,在校生11868人,比上年分别增长5.3%和17.0%。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6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0项,新认定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各1家,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个,创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422件,其中专利授权量196件。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10家,比上年增加10家,从业人员6831人,技工贸收入1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共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09个,其中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7个、文化艺术中心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00个;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7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7个,馆藏量达54.95万册(件),全年总流通70.26万人次;博物馆、纪念馆6个,文物藏品5.37万件;档案馆8个,已开放各类档案(文书类)10.65万卷(件);广播电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1.9%;电视台6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2.63%。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2.37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9.12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4%和83.7%。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3种,发行3564万份。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0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0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6个,妇幼保健院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7121张,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5918张,增长10.1%。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232人,增长7.3%;其中执业医师2355人,执业助理医师1582人,注册护士3337人,分别增长11.9%、17.5%和7.2%。全市已建立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1821个。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达99.8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0.71%,农村自来水改造受益人口171.52万人,增长7.5%。全市碘盐覆盖率为100%。全年无偿献血12691人次,献血量350万毫升,分别增长5.0%和4.8%。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2枚、银牌10枚、铜牌17枚,其中获得全国体育比赛金牌6枚,在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上实现了亚运会金牌“零”的突破。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年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820次,体育人口157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480次、27万人。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77元,比上年增长8.6%;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重为8.2%。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6379元,比上年增长10.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45元,比上年增长12.6%;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1%,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重为5.0%。城镇最高、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471元和4594元,收入差距由上年的7.4:1缩小至6.9:1;农村最高、最低20%收入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956元和3012元,收入差距由上年的3.5:1缩小至3.0:1。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1.3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9.6平方米,全年完成农房改造9814户。2010年全市有2.767万户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年收入超过了2500元,占全市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贫困户总数6.67万户的41.3%。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38.7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9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4.14万人,净增1.57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64万人,净增0.3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3.85万人,净增0.96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556.5元/月。参加工伤保险22.56万人,净增0.82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5.7万人,净增0.3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3.37万人,净增2.16万人。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保人数达315.48万人,净增15.8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23.95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35.7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255.77万人,参合率由上年的95.4%提高至98.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38406万元,累计受益160.03万人次,比上年分别增长38.0%和110.5%。 社会福利事业有所加强。至2010年底,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24.39万人,其中城镇3.16万人,农村21.23万人,共发放低保救济金1.9亿元。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525张,光荣院床位数171张。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56亿元,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1503.86万元,比上年增长83.2%。全年共发放自然灾害救济费4560万元,比上年增长5.5倍。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155起,比上年减少59起,下降27.6%;死亡124人,比上年增加2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34起,减少41起,下降23.4%;造成死亡107人,比上年增加6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6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2.79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3.6%和6.1%。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总量有所增加。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58.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99万人,农业人口274.4万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100(女性为100)。全年人口出生率27‰,人口死亡率3.6‰,人口自然增长率23.4‰。 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年末耕地总资源11.89万公顷,本年新增 全市水资源总量161.3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8.69亿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 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找到的矿产种类共63种(含亚矿种),矿产地498处。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7种,其中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20种,水气矿产2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铁矿是我市优势矿产资源,共探明储量2.83亿吨。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9240公顷,迹地更新造林面积 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继续保持优良,全市地表水质保持在各功能区标准,其中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Ⅱ标准,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5天。市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026毫克/立方米,优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为0.013毫克/立方米,优于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为0.013毫克/立方米,优于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2.6分贝,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5.8分贝,符合国家标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41.1%提高至44.1%。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9座,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2.5万吨,比上年末增长8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9.32%,比上年提高14.53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注:1、本公报中2010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统计图中1988-2009年数据为年报数。 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现行制度调查时期为1-11月。 3、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要等省批复,本公报暂不公布常住人口及相关人均指标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