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舆论大动员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理念
观念先行是国内外许多地方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树立和宣传正确的循环经济理念是甘肃因地制宜地实施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引导政策调整的前提和基础。建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循环经济舆论大动员活动来适应“大牌子”、“大政策”、“大项目”要求,可持续性地开展循环经济新理念的教育、培训、践行与创新活动,重点放在践行和创新两个环节,将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列入单位规章制度,鼓励个人在工作岗位上遵循、践行并创新;向市民、农民颁发《循环经济知识读本》,引导公众广泛参与。
二、在试点与示范中推进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试点与示范覆盖的范围应当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在生产领域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也包括在消费领域推行绿色消费;既包括企业,也包括园区、社区、市、县(区)区域范围内的试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的内容涉及农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工业类节能项目、节水项目、废气、废渣循环利用项目,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改造项目。大循环的选点建议放在兰州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循环的选点建议放在“兰白”、“平庆”、金昌、“酒嘉”、天水、“张武定”、“甘临陇”等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小循环的选点建议放在“两高一资”特点明显的企业层面。
三、在产、学、研、技、资、人的联合创新中推进循环经济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先导,循环经济倡导的技术重视资源生产率的提高,重视环境负荷的减少,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甘肃省结合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把科研技术更多地扭转到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上来,抓好三个环节,即在输入端、过程控制端、输出端开发出有普遍推广价值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可回收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链接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推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金融等部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资的联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开展与国内外政府和企业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借人、借力形成以本地区资源深加工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将循环经济编入中小学及干部、职工学习、培训等教材,在普及知识中鼓励公众发挥创新精神;培养循环经济管理和政策制定方面的人才,为地方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打下基础;通过项目、会议、合作、市场等方式引进国内外人才,为地方项目建设直接提供智力服务;在省内高校开辟循环经济专业或创办循环经济研究院,加强循环经济新兴学科建设,培养有研究甘肃区域循环经济能力的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人才。
四、调整产业政策,构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朝着生态化方向转变,工业企业要运用完整的循环经济理念来改造现行的工业系统,以清洁生产为切入点组织工业生产。生态工业园区要坚持高产业链、高节能、高环保、高科技、高利用、低开采、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要求,七大循环经济基地要依托基地主业,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推进策略,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园区。把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作为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根本途径,让农民学会使用生态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满足生态产业发展的需要。
重视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有效推进引洮供水工程、石羊河流域治理工程、黑河流域治理工程、黄河上游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功能区以及敦煌水源工程的同时,把节水型农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方面。
引导公众清洁消费,政府不仅鼓励社会大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而且要在政府采购中推行绿色采购,拟定消费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积极倡导建立公众参与制度,提供公众参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内容、渠道、方式,逐步建立起公众参与、公众受益、公众监督下的循环型社会。
五、抓紧落实激励措施,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让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是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动力。要抓紧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激励措施: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收费等政策措施。对企业购买"3R"技术设备、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等提供低利融资、税收减免。对与循环经济三原则不一致的政策、制度要抓紧修订、完善,支持企业自觉、自愿地发展循环经济。
六、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在重视GDP增长的同时,将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考核体系中,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核算制度,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监测分析,将发展循环经济列入地方干部考核条例,有助于解决单纯以GDP指标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弊端。
七、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绿色认证、产地认证及绿色超市认证工作;制定节能标准、节水标准、完善产品能效标志、再利用产品标志、节能建筑标志。对取得认证的企业、产品、超市公布于众并大力宣传,接受广大消费者的监督。对达到标准和取得认证的产品走出甘肃给以大力支持,并给以营销策略和竞争优势发挥的全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