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固废行业的“网红”专家,徐海云算是比较有名的一位。在行业大大小小的论坛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犀利”言论。专业素质过硬、评论一针见血、敢说真话……徐海云的行事风格受到不少从业人士的喜爱,有他出席的会议,一般都不会沉闷。
为了纠正行业存在的观点错误、技术造假、数据矛盾,他很少掩饰自己喜恶,政府、专家、企业、媒体都曾是他“炮火”的靶心。正如他曾经在一次专访中说的,“我这个人比较固执,看到行业里出现的问题忍不住就想说。”
这些年来,他坚持写博客、学德文、看国外文献、实地调研遍访垃圾处理厂,不断地在公开场合发声、提出质疑,就是想纠正行业存在的错误,将显而易见的问题摆在明面上讨论。他认为,任何事物或个人,都是在错误中取得前进的,探索、失败、宽容是应有的过程。但如果有错误却不反思,甚至将错误说成正确,这样走下去一定是危险的。
对于近年来有机垃圾热点话题,如厨余垃圾是否有必要全部分出来,分类出来是为了利用还是花钱,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选择、黑水氓养虫、厌氧发酵温室气体是否减排等,近日,徐海云又在公开场合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核心观点:
1、我国厨余垃圾要不要分?要分,但是不能“有多少就分出多少”,而且要根据后端消纳、土地利用以及投资成本等多重因素综合考虑分出量,“能用多少分多少”,从能够利用的环节倒推分类;
2、厨余垃圾要资源化利用,污泥也要资源化,畜禽粪污还要提高资源化利用率,但是要统筹考虑国内市场容量以及土地利用,能否全部消纳利用掉;
3、分出来是为了利用还是花钱?显然初衷是为了资源化利用,但在主流技术厌氧发酵、好氧堆肥都面临一系列问题的情况下,目前来看要想全部资源化利用相当困难,否则沼渣沼液还要回到焚烧厂或者像美国加州,在填埋场堆肥,堆完之后没人要还留在填埋场;
4、在当下无法回到土地利用的情况下,有机垃圾究竟是焚烧处理更减排还是堆肥或厌氧更减排?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测算模型上,需要实地调研、考察测算再下结论;
5、与填埋处理相比,有机垃圾堆肥处理或厌氧消化有减排效果;但与焚烧发电相比,有机垃圾堆肥处理或厌氧消化处理或许并不减排。
1 “上海一日,巴黎一年”
厨余垃圾是否要全部分出来?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上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2020年厨余垃圾日收运量已达到9504吨/日。对比欧洲最大的城市巴黎,巴黎主城区2021年分类收集厨余垃圾总量9009吨/年,两者相较下,上海每天分出来的厨余垃圾比巴黎一年分出来的量还多495吨,在厨余垃圾分类上可谓是“上海一日,巴黎一年”。
图一是欧洲堆肥协会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欧洲大部分国家其实没有将餐厨垃圾全部分出来,实际上平均分出来比例只占16%,园林垃圾分出的比例较高些约44%。
▼图一:欧盟28+英国+挪威园林垃圾/餐厨垃圾分出比例
再看另一组数据对比(图二),我国台湾省垃圾分类开展得较早,2003年开始推行厨余垃圾分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2019年台湾家庭厨余垃圾分类收集量49.8万吨,折合1364吨/日。而北京从2020年5月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国策,一年后就达4296吨/日,相当于台湾省的4倍。
▼图二:台湾家庭厨余垃圾分类收集量(2003-1019年)万吨
仅从数字来看,北京垃圾分类一年的成果就超过台湾18年,进步很快,足以说明我国政府的动员宣传能力是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即便如此,业内仍有一种声音,称北京垃圾分类还有进步的空间。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为数不多的对厨余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比较好的国家,也没有将所有的厨余垃圾都分出来,实际上进入公共分类垃圾桶并不多,分类收集主要是园林垃圾。根据相关数据,德国厨余垃圾年产生量为81千克/人,只有15千克/人,不到1/5进入分类垃圾桶然后去堆肥处理或厌氧发酵处理,绝大部分,约43千克/人进入其他垃圾桶。
结合国外案例,徐海云认为,对于厨余垃圾是否要全部分出来,我们还要多方面考虑,不能只考虑分类之后的资源化属性,还应该考虑环境卫生、后端消纳利用问题,也不能教条化理解有多少就分多少,全部分出来也不现实,建议根据需求量决定分出量。
2 “不忘初心,始终难守”
垃圾分类是为了利用,还是为了花钱?
显然初衷是为了资源化利用,但是为什么要说“不忘初心,始终难守”呢?并不是说业内不想让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而是就目前来说,厨余垃圾全部资源化利用相当困难。近年来国家颁布政策法规,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点。
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意见》提到,2019年全国畜禽粪污产生量30.5亿吨、农作物秸秆产生量 8.7亿吨,总体目标到“十四五”末,农业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这也说明了当前的资源利用率尚未达到80%,即使达到80%资源化率,也有剩下的20%畜禽粪污量不能资源化利用。每年几亿吨畜禽粪污都利用不了,要去利用质量更差、距离更远的几千万吨厨余、污泥等,显然有点浪漫主义。
同时,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到要推进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形成系列配套保障措施,为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提供借鉴,为全国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作出示范。讲话中涉及的是“城乡有机废弃物”,那么就不仅仅是考虑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了,还有畜禽粪污以及其他有机废弃物。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厨余垃圾资源化产品缺乏消纳途径的地区,厨余垃圾可纳入现有焚烧设施统筹处理。这就说明政策制定者们也意识到,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厨余垃圾分出来但没有办法消纳利用情况,不得已要与焚烧设施协同处置。
“厨余垃圾要资源化利用,污泥也要资源化,畜禽粪污还要提高资源化利用率,但是要统筹考虑市场容量,能否全部消纳利用掉。这好比人的饭量,本来一顿吃1-2个馒头正好,现在要吃3-4个馒头,长此以往吃多了很容易生病。”徐海云说。
对于餐厨垃圾资源化,在主流处理技术厌氧消化、高温堆肥面临一系列困难的情况下,国内出现很多现象如:
1、超级微生物堆肥(温度大于75℃以上);
2、超出想象分解(100千克厨余垃圾分解后肥料产物只有5千克左右);
3、黑水氓养虫生产蛋白;
4、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如有的号称在自己家里阳台上养花就可以消纳了厨余垃圾堆肥)。
有人问徐海云,如何看待餐厨垃圾黑水氓养虫?他开玩笑说,“那就不需要养虫了,为什么不养猪生产蛋白?猪吃得多,消化得快,用猪肉养虫做蛋白岂不是更好,只要不流回餐桌,就不存在垃圾猪、泔水猪了。”这自然是玩笑,但说明我们不能寄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解决厨余垃圾问题。
还有厨余垃圾收运、处理成本的问题,据网上公开报道,北京石景山2022年非居民厨余垃圾收运、处理项目,服务费818元/吨;上海某1500吨餐厨垃圾处理,总投资高达10.8亿元。
北京、上海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能够支撑这么高的投资,但是对于全国多数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来说,财政没那么多资金推动,这样的高成本、高投资,距离政策要求“可复制、可推广”目标越来越远。
3 “不看广告,看疗效”
厨余垃圾厌氧发酵真的减排吗?
双碳战略火了之后,有业内人士称,厨余垃圾堆肥或厌氧发酵碳减排效果显著。事实果真如此吗?根据德国环境部研究报告,厨余厌氧产沼过程中约有5%甲烷逃逸到大气中,而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28倍。他们认为厌氧产沼实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如甲烷逃逸)可能大于其能源利用带来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看欧盟提交给联合国的数据,与1990年相比,2019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下降,但是堆肥以及厌氧消化温室气体排放没有下降反而增加。
既然欧盟专家了解现实,为何还要来发展中国家建议做有机垃圾的厌氧或堆肥呢?徐海云指出,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在减污减碳双重压力下,又切实需要减少有机垃圾直接填埋,因为直接填埋释放温室气体(甲烷等)是大于有机垃圾堆肥或厌氧发酵,固废废弃物领域要真正做到温室气体减排,首要控制甲烷排放。
对于业内宣称厨余垃圾分类后厌氧或堆肥可以达到温室气体减排。徐海云表示,我们要“不看广告看疗效”,我国有机垃圾厌氧消化过程实际减排需要客观评估,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要深入一线,对实际运营的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进行碳核算之后再下结论。与填埋处理相比,有机垃圾堆肥处理或厌氧消化有减排效果;但与焚烧发电相比,有机垃圾堆肥处理或厌氧消化处理并不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