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源再生资源网!今日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服务 > 推广普及
社会管理创新也需构筑服务网
来源:宣教推广部 时间:2013-09-24 00:00:00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河源日报讯)社会管理创新,要求以社会化、多元化的方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供给水平和公共治理绩效。在探索创新各类服务项目,构建“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模式中,更需要构筑一个有效整合政府、市场、社会资源,共同致力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网络平台。

 

据日前召开的全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透露,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善治河源”战略,加快打造“幸福之谷”,加快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不断加强。从我市社会创新项目进展情况的通报来看,我市在巩固提升3个省级社会创新项目的同时,先后启动实施了市级两批由市、县(区)有关部门及社会组织为创建单位的30个社会创新观察项目创建活动。这30多个项目的开展和扎实推进,可以说明我市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亮点、有重点,成效也显著。如源城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项目,成功升格为省社会创新试点项目及被评定为“广东省社会创新实验基地”,在巩固提高“四点半学堂”、壮大志愿者队伍、办好爱心家园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培育建立源城区龙岭异地务工人员爱心协会、龙乡公益互助联合会、源城区异地务工人员互助联合会3个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组织。

 

但从30多个项目的项目名称、承办单位分析,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整合的内容。粗略概括为两点:一是不少项目内容重合,没有归类整合。33个创新项目主要涵盖了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企业商务平台与信誉建设、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及劳资纠纷以及留守儿童、老人居家养老,等等。其中涉及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项目有三四个,涉及个人(农民、青年、妇女)创富、企业商务平台与信誉建设的项目就有八九个,涉及群众体育文化事业项目的有七八个。此外,还有多个涉及关爱留守儿童、组建培育社会组织、创建幸福社区、民情恳谈等服务项目。二是以各县区或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作为项目承办单位,“各自为据”,项目多而散,没有形成有序的条块化体系。如何将这批亮点、重点突出的项目,像拾起散落的珍珠一样串起来,织就一张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网络,从而更好地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概括而言,这个网络服务平台能发挥这样一种重要的作用,服务网络的一头牵着事关民生的职能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一头连接着事关民生的需求,即“市场+市民需求”相结合。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宁波市的做法。曾获得“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政府创新奖——“81890000)”(拨一拨就灵)的网络服务平台,是宁波市2001年开始创建,并在逐年完善的政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无论是居家老人、普通市民、游客,还是外来务工人员找工作、企业招聘或是投诉职能部门等,只要有需求,就可拨打“81890”。该服务热线网络平台运作的基本模式是,由政府提供公共平台的运营成本和载体的搭建,负责公共服务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管,无偿为市民、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程式服务,加盟企业、志愿者、非营利机构(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等则负责服务供给。其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一个电话包罗万象,在整合党员网、爱卫网、工会网等各类服务载体的过程中,将政府、市场、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归类,共同致力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

 

在我市的30多个创新项目中,有一个非常好的网络平台建设项目,即河源社会服务在线网络问政平台,主要服务内容包括:把“公仆信箱”、“公仆在线、公民广场”、网上信访大厅等网络问政系统纳入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惠民邮箱,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燃气、气象等信息送至市民邮箱;链接交通、公安、税务、工商、就业、房产交易出租等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服务网络,着力打造河源社会服务的“一站式”平台。如果以这一平台为基础,不仅将其作为政府机构为群众办实事、提供优质服务的平台,而且还可以考虑结合“市场、社会”等因素,将企业、社会组织等纳入网络,搭建起河源创新管理服务网络的“一拨通”。届时,我市也将探索出符合河源实际的,集大服务、大调解、大信用机制三位于一体的网络管理服务体系。

分享: